第37章(2/3)
以为会议很有效果。
副所长却对着南归雁的耳朵嘀咕:“首魁所长早都料到是这个结果了。
”
都十点了,南归雁接到一条短信:
中石书记让你现在来他办公室一趟。
这是县委办公室主任发的,他就又匆匆返回了县委大院。
王中石书记门口还排着几个人,秘书让稍等一会儿,他才急忙在笔记本上,准备了几条汇报要点。
当然首先是温如风的事;其次还有北斗镇到底怎么发展经济,迎头追赶的问题;再就是“点亮工程”中石书记到底是啥态度,至今都没明确表过态。
此前他已约过好几次,秘书都说等机会。
要不是温如风的事,兴许这机会一时还等不来呢。
中石书记也确实忙,都快十一点了,还有人候着。
直到十一点过了,他才坐在了与书记紧挨着的沙发上。
他想着中石书记肯定是要劈头盖脸收拾一顿人,今天下午政法委书记就很恼火,见他第一句话就是:“南归雁,你可给咱又放卫星了!是载人上天哪!”而中石书记有点慢条斯理,先问了问下午和晚上的会议情况,然后说:“你们准备怎么办啊?”他讲了会议的要求,说回去会抓好落实。
中石书记说:“我在乡镇干过,不容易,想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看住,除非关起来。
可人家又没犯法,哪能随便关人呢。
这就得动脑子、想办法,疏导、安抚、化解是第一位的。
需有得力的人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不要搞得兴师动众、鸡飞狗跳的。
也不要层层加码。
咱们好多事情不是层层松垮,就是层层加码,都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之所以叫你来,就是怕你们压力太大,越搞越砸。
我是有这方面教训的,情绪一激动,随便批评一个人,弄得好多年都没人敢跟这个人来往;偶尔流露一点对某个人的看法,立即弄得县委大院的人都不敢跟这个人说话了;我随便说了一句一个单位的门楼子没盖好,竟然连夜就拆了重盖。
权力要求掌权者必须谨言慎行啊!这次更是一样,来头再大,你们也得冷静处理,不要整得皮焦里生的,将来还得翻烧饼。
我马上要退二线了,一辈子干过不少乡镇,也在县上、市上机关兜兜转转,得按规律、下数办事,别一上头,就飞过梁去了。
百姓百姓,百人百性嘛!我们面对的就是老百姓。
我是学法律的,孟德斯鸠说,制定法律都要考虑山川地貌、民情风俗物理实际,要不然就执行不下去,何况是最基层的行政治理。
我当镇书记时,有老百姓在我门口一睡好几天,给他递饭,人家把碗都摔了,我看也没损失我的啥威信嘛!这件事固然很大,但温如风就这么个具体的小老百姓,还得从实际出发,把他那点事情解决好是关键,不就是半棵树起的因嘛!”
“王书记,问题现在已不是半棵树的事了。
他告的是挨黑打破不了案,还扯出村上、镇上一系列事情。
有的没法落实,有的一时又落实不了。
落不实,他就还会去告。
”
“那咱们就从半棵树抓起,一样一样地来嘛!总之,我害怕你们操之过急,采取一些霸王硬上弓的手段,让矛盾越聚越大。
今天看似压住了,可强人硬下手的事,迟早还会爆发出来。
那个派出所所长,凭什么踢人家三脚,得严肃处理!”
“其实何所长……也是一个讲法治的人。
”他还替何首魁辩护了一句。
“讲法治还踢人?我看他首先不懂法。
基层很多事都是这样搞坏的。
说是给公家干事,干着干着就动了私刑。
这三脚不处理,温如风能不再去告状,嗯?”
中石书记说是不要太强硬,但语气依然很硬邦,南归雁就再没话可说了。
这时,秘书拿了一大摞文件进来,明显是帮着下逐客令的。
他就急忙问了一句:“王书记,不知……我们那个‘点亮工程’,你还有啥指示?”
“去看的人多吗?”
“县上去的多,市上也不少,还有省城来的。
”
“有住下消费的吗?”
“这个……还不多。
资金有限,配套设施还都没搞起来。
尤其是七座山的连接索道。
”
“归雁,要慎重啊!我一直没明确表态,就是有些吃不准,怕一旦表态,都大张旗鼓干起来,最后落个一场热闹咋办?这些年我们吃这样的亏可不少啊!一时全县养荷兰鼠;一时几个县又都养金貂、银狐;最后杀了都没处埋去,一臭几十条沟,几十道川。
山区要发展经济,难度比别人大几倍甚至几十倍都不止,都在摸索,可也折腾得够呛。
本来就没钱,有时还当了小白鼠。
当然我也没反对你们搞,既然已经点亮了,就亮着吧!但我建议不要再投入更多钱。
我是要离开这个位置了,才慢慢感到‘领导充分肯定’这句话的分量!你很年轻,想干事是好事,可要干成几件事,实在不易啊!”中石书记说着站起来,拍着他的肩膀,把他送出了会议室。
在空荡荡的县委大院里,他突然有些不会走路了。
已入大暑的盛夏,到了这阵儿还是热烘烘地蒸人。
尤其才从空调房出来,一下像钻进火炉一样,身心似乎都有一股焦煳味儿。
本来他是想听几句书记表扬的。
没想到,中石书记心里却藏着这么深的质疑、担忧和告诫。
好在书记大概没有向任何人表露过心迹。
都说中石书记特别爱护下属,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