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是把自己搞明白,“打”是把别人搞明白(2/3)
练习尾闾,才能提高武术水平。
传统武术爱好者应将尾闾作为重点练习对象,通过努力和正确方法逐步提升自己的武术境界。
人人想知道的形意拳绝密
技击中为什么用崩拳?因为崩拳直线距离最短,最快,力量最大。
崩拳为什么和其它五拳不同,是半步?出前脚走半步是先下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打崩拳得象得神经病,脑子一激灵浑身一抖、一炸翎子拳头已经到肉了。
打崩拳不是用胳臂,而是用身子。
还用想拳头怎么出去?
身子到拳头就到,亲上对方嘴,看着对方眼,沾上了马上就回来。
打人用拳头只是手段,关键是身法。
两人试手,你慢了那是你身法慢。
就是普通人打架,要是学过的别管有没有功夫,一说开打先左右一晃对方基本就傻了,因为摸不着你。
有的老师傅动手一晃对方就倒了,都不用下头的啰嗦事,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东西必须得在练习过程中才能体悟明白,用文字是很难说清楚的。
前手拳起来眼睛要盯着小指头,为什么盯着小指头呢?
神光指引!前手拳用小指头指引外翻与前脚外翻是一体的,翻到一块去,就翻出来一种东西,很整的东西。
右手上来盯着食指,为什么盯着食指?和盯着小指头一样,都是个指引的作用,同时还有个挑通经络的作用。
上手劈打与下手回带也是一块的,因为是一块的才整。
一个拳架,没有一丝一毫的动作是没用的,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才能琢磨出东西来。
就这么打着,一个标准的三体式,连你自己都觉得整,没有多余的了。
归根到底最后都要落在身法上,练出了身才有拳可用,光有拳也能打人,但只是局部。
形意拳要求思想上做到脚跟外扭、膝盖内扣、大腿根里裹、坐胯顶悬、背圆胸涵、沉肩坠肘,很多人知道这么练,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练,我知道了。
就是奔着脊椎骨去的,或者说冲着尾椎骨去的。
下三路做到了尾椎骨就撅起来了,全身做到了脊椎骨就活了。
老师傅说形意门练的就是脊椎骨这条大龙,没错!
打太极拳,有了细若游丝的感受,便觉浑身上下十分通透,前后左右一气贯通,举手投足顾盼自若,自此方得太极真味,感叹前辈创拳之伟大也。
打形意拳,于左右颠倒间忽得细腻感受,便如肥皂滑不留手,一气浑然忘我,体内蒸腾勃发,兴致盎然,腿不是腿,胳臂不是胳臂,只是筋脉驱动,天地间唯我一心使然。
突发现身体里面有发空的景象,这个空好像是个未动的风箱,很明显地感觉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运动则变动空空松松。
注意,不是软软塔塔,是空空松松,并非无力,却也非拙力。
此时精神逐渐旺盛,尤其走路,很不着力,就是不使劲了,感觉好像走得很慢,实际和平常一样,有时候感觉自己能融化在空气里。
这时就很喜欢走路了,因为怎么走都不累,因为你不用力,不使劲的就走很远,这就是内劲渐生了。
在这之后,行拳练功便觉身体有了通透的感受,特别是太极拳,几乎每一式都是如此。
特点是什么呢?尾椎骨活了。
打每一式尾椎骨都成了发动机,尾椎骨抖起来了,如果你加意,则尾椎一晃,全身颤动,似弹簧。
尾椎骨活了以后,紧接着就是脊椎骨整个的活了,打每一式就不是胳臂腿的劲力,而是都从脊椎骨来了。
严格地说,是尾椎骨发动,脊柱发力,送于四肢。
脊柱此时就可以晃动了,尾椎骨一动,脊柱骨晃动,你想怎么晃就怎么晃,就会感觉到力量是从脊柱中来,有时候来点情绪,晃得一厉害就如风魔一般,动作奇快。
练习内家拳,由其太极,讲究用意不用力,前面我说道,开始是去浮力,也就是去掉你肌肉用力的习惯。
当年把浮力去掉,会出现一个什么状况呢?困倦、无力、昏沉、想睡觉,会持续一个阶段。
之后新力渐生,此新力为筋膜骨之合力,不用时寂然无声,用时则如惊天霹雳(有阶段性)。
给你个自信,这么快有谁能看得住?其实还只是在中途啊。
此是身体浮力尽去,内劲初得的景象。
再从头捋一遍,关键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过昏蒙阶段,渐入明堂。
尤其是太极拳,每一式都如此,因为尾椎骨和脊柱活了,身体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