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集:《胜利新生之未来展望》(3/3)
而是保留了骑楼的雕花门窗,把狭窄的巷子改造成“时光步道”,墙上镶嵌着不同年代的生活物件。
当第一家文创小店开张时,店主——一位返乡创业的90后女孩,特意在门口挂了块牌子:“感谢那些让老房子呼吸的人。
”
土地流转改革是另一个硬骨头。
为了让抛荒的农田重新焕发生机,团队设计了“土地银行”模式:村民将闲置土地存入,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
起初响应者寥寥,直到退休教师陈老师带头拿出三亩地,种上了有机水稻。
秋收时,他的稻田不仅产量比以前高30%,通过电商平台卖出的价格更是翻了一番。
第二年春天,报名的农户排满了村委会的院子。
第四章星辰映照的新生
2025年的初夏,和平洲迎来了十年巨变后的第一个国际生态论坛。
杜志远站在改造后的老船厂展厅里,看着大屏幕上播放的对比影像:左边是2015年灰暗的工业区,右边是如今碧水环绕的生态新城。
展厅外,曾经的排污口变成了亲水栈道,下班的年轻人在河边跑步,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指着水面上的白鹭给孩子讲解。
“杜先生,你们是如何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达成平衡的?”一位外国专家问道。
杜志远指了指展厅里的一面“共建墙”,上面贴满了居民的照片和留言:“秘诀不在图纸上,在这些手掌里。
”他讲述了王大爷从阻工到成为环保志愿者的故事,说起张老板的工厂如何转型为精密零件供应商,还有陈老师的有机稻田如何带动了整个乡村的产业升级。
中午时分,杜志远难得偷闲,沿着河岸散步。
路过当年的老水塔,它已经被改造成了生态监测站,塔顶的风向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不远处的智能温室里,农业博士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无土栽培技术,孩子们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洒满田野。
他拿出手机,翻到团队刚入驻时拍的照片——那片龟裂的土地上,只有几株顽强的野草。
而现在,目之所及是连片的光伏板下生长的中药材,是湿地公园里栖息的候鸟,是产业园里此起彼伏的机器运转声。
“杜工!”小陈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拿着一份新的规划图,“东边的科教园区批下来了,还有大学想在这里建产学研基地!”阳光洒在年轻人兴奋的脸上,也照亮了杜志远眼角的皱纹。
他想起十年前那个站在水塔上的自己,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这片土地活过来。
而现在,他看到的是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它不是被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冰冷容器,而是一个由无数人共同编织的、会呼吸的生命体。
夜幕降临,和平洲的地标建筑——由旧粮仓改造的图书馆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
杜志远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车水马龙,霓虹闪烁。
手机里弹出团队群聊的消息,年轻的工程师们正在讨论下个月的海绵城市二期工程,有人发了张照片:今天刚种下的树苗旁,一只蝴蝶停在了嫩叶上。
他放下手机,目光投向远处的山峦。
那里,新的生态修复项目正在规划,曾经的荒山坡将变成连接城市的“绿肺”。
十年攻坚,他们不仅修复了土地的创伤,更重塑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洒在和平洲的大地上时,杜志远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一个关于希望、共生与永续的开始。
这片历经风雨的土地,终于在无数双手的耕耘下,迎来了属于它的、真正的新生。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