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禹迹探骊(五)(1/3)
天刚亮,我就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麻雀吵醒了。
赵奶奶家的土炕硬得像石板,硌得我浑身酸痛。
老张四仰八叉地躺在炕那头,鼾声如雷;老邻居已经起来了,正坐在窗边就着晨光研究那幅绢布地图。
见我醒了,老邻居招招手:"小陆,过来看。
"
我揉着眼睛凑过去。
绢布上的红点之一确实标在沙河辛村后,旁边还有几个小字:"丙戌年藏"。
"这'丙戌年'应该是年份,"老邻居小声说,"按干支推算,可能是万历十四年,也就是1586年。
"
院子里传来哗哗的水声,赵奶奶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我们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老张。
谁知刚推开门,就见他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去哪?我也去!"
早饭是昨晚剩下的玉米粥热了热,就着赵奶奶自己腌的咸菜。
小栓天没亮就回家了一趟,现在又赶回来,手里提着个布袋子。
"俺带了手电筒和绳子,"他得意地展示袋子里的装备,"还有镰刀,开路用。
"
我们按照地图指示,从赵家后院的小路进入树林。
这片林子比昨天的杨树林茂密得多,多是些不知名的古树,枝干虬曲,树皮上长满青苔。
脚下积了厚厚的腐叶,踩上去像地毯一样松软,散发出潮湿的霉味。
小栓走在最前面,用镰刀砍断横生的枝杈和藤蔓。
老邻居拿着地图和指南针,不时调整方向。
我和老张殿后,手里攥着绳子,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这林子有年头了,"老邻居喘着气说,"看那棵栎树,起码两三百年树龄。
"
越往深处走,光线越暗。
茂密的树冠几乎遮天蔽日,只有零星的光斑透过叶片间隙洒下来。
空气中飘浮着细小的飞虫,不时撞在脸上,痒痒的。
突然,小栓停下脚步:"前面有东西。
"
我们屏息凝神,透过树丛望去。
前方约二十米处,隐约可见一个隆起的土堆,上面爬满藤蔓植物,像个绿色的小山包。
"过去看看。
"老张压低声音说。
我们小心翼翼地靠近。
拨开最后一丛灌木,眼前的景象让我们都愣住了——那不是普通的土堆,而是一个用青石垒成的半圆形建筑,大部分被泥土和植被覆盖,只露出顶部一小截石墙和一道窄门。
"这是..."老邻居激动得声音发颤,"古代祭祀用的石室!"
石室的门只有一米多高,成年人得弯腰才能进去。
门口堆着些碎石,像是人为封堵过的痕迹。
老张上前清理碎石,扬起一片灰尘,呛得我们直咳嗽。
"我先进去。
"老张接过手电筒,弯腰钻了进去。
片刻后,他的声音从里面传出,带着嗡嗡的回声:"安全,进来吧!"
我们一个接一个钻进石室。
里面比想象中宽敞,是个直径约三米的圆形空间,顶部呈穹隆状。
手电筒的光照出四壁精美的浮雕,虽然积了厚厚的灰尘,仍能辨认出云纹和水波纹的图案。
老邻居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浮雕:"典型的西周风格,看这纹饰..."他突然停住,手电光照向石室中央,"老天爷!"
我们顺着光线看去,只见石室中央整齐地摆放着一组青铜器,在手电光下泛着幽幽的绿光。
最显眼的是一套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