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铁令授田聚人心,匠作马钧展奇才(1/3)
晨光刺破陈留城头的薄雾,却刺不透城外荒野上沉甸甸的死气。
呜咽的风卷着灰烬和隐约的腐臭,越过低矮的城墙,在郡尉府后院盘旋。
刘基玄色的深衣下摆掖在腰间,精悍的小腿上溅满泥点。
他站在临时搭起的木架上,指尖沾着湿冷的黄泥,正全神贯注地校准一根斜插入巨大泥炉腹部的粗陶管角度。
炉体已初具雏形,形制古怪,下阔上收,泥坯间嵌着蜿蜒如蟒的陶制管道,通向炉体下方一个尚未封口的方形孔洞——那是计划中安置蒸汽鼓风活塞的命门所在。
“风道接口再抹厚些!”刘基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压过了张五单臂抡锤拍打炉基的沉闷声响。
张五黝黑的脊背沟壑里淌下浑浊的汗水泥浆,在初冬的寒气里蒸腾起稀薄的白雾,那条夹板的伤腿让他每一次发力都显得格外艰难。
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带进一股更凛冽的寒气。
郡丞刘翊缩着脖子进来,官袍裹得严实,仍冻得嘴唇发青。
他瞅着泥灰满身的郡尉和这热火朝天却怪模怪样的工地,眉头拧成了疙瘩,尖利的声音透着浓浓的不满:“明廷!孔府君召您过府议事!刻不容缓!”他喘了口气,指着城外方向,“流民!又聚了数千!黑压压一片堵在西门!府库那点粟米,便是熬成清水也不够分了!府君的意思…今日城门…断不能再开了!”
刘基头也未回,目光如钉子般锁在陶管接口一道细微的泥缝上。
“回府君,流民之事,基自有计较。
”他抓起一把湿泥,精准地糊上那道裂缝,动作沉稳,“午后,请府君移步西门外荒地一观。
”他顿了顿,从木架上跃下,落地无声,走到刘翊面前,摊开手掌。
掌心静静躺着那块断裂的锄片,断口在晨光下泛着冷硬脆弱的青灰色。
“至于粮食…烦请刘丞再开仓半日,熬些稀粥。
所需粮秣,三日内,基双倍奉还郡库。
”
“双倍?!”刘翊像是被踩了尾巴,声音陡然拔高,几乎破了音,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指向那怪模怪样的泥炉,“就凭这个?就凭这堆烂泥巴?明廷莫不是要学那公输班造木鹊解围?此乃生死存亡之时,非儿戏啊!”他痛心疾首,花白胡子随着激动的喘息剧烈颤动,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刘基,“流民如蝗,嗷嗷待哺,开仓放粮已是剜肉补疮!三日双倍?明廷拿什么填这窟窿?拿这泥炉里烧出来的仙丹吗?”
刘基玄色的衣袍沾满泥点,却掩不住那股沉凝如山岳的气势。
他迎着刘翊惊疑不定的目光,将那冰冷的断锄片往前递了半分,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砧相击,砸在清冷的晨光里:“刘丞请看,此锄,断于垦荒之时。
持锄老农,饿毙于城门之下,尸骨未寒!陈留城中,此等劣铁所造农具,不下万数!城外流民,十之八九,亦因田亩荒芜、农具朽坏而流离失所!”他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刘翊的疑虑,“此炉若成,所出之铁,坚韧远胜寻常!一柄好锄,可开荒亩半;一把利犁,可活人五口!今日舍粥半日之粮,换明日万柄良锄,活民数万!孰轻孰重?刘丞为官数十载,心中岂无杆秤?”
刘翊被那目光所慑,又看看那冰冷、象征着绝望与死亡的断锄,嘴唇嗫嚅了几下,终究没再言语,只从喉咙深处挤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如同破旧风箱的呜咽,猛地一拂袖,转身离去。
院中只剩下单调的拍泥声和炉膛内柴火不甘的噼啪。
张五拄着木拐凑近,压低声音:“大人,这泥坯阴干至少需五日,急不得…”
“等不了五日。
”刘基打断他,斩钉截铁。
目光扫过院角堆放的木柴,“加火,文火慢烘。
你去寻些碎陶片、砂砾来,混入湿泥,增其速干抗裂。
”他目光转向炉体下方那个预留的方形孔洞,眼神锐利如刀,“此物,乃炉之命脉。
张五,城中可还有懂冶铸的老匠?信得过的。
”
陈留城西,破败的城隍庙如同一个巨大的、行将就木的肺叶,在流民潮的挤压下艰难喘息。
腐朽的梁柱间蛛网密布,曾经金漆的神像早已剥落殆尽,露出泥胎的灰败与漠然。
空气中弥漫着劣质草药的苦涩、汗液经久不散的酸馊,以及那若有若无、却如跗骨之蛆般的尸臭。
流民蜷缩在墙根檐下,像失巢的蚂蚁,眼神空洞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连绝望都显得麻木。
几个面黄肌瘦、肋骨嶙峋的孩子,为争夺半块发霉发硬的麸饼,发出野兽般的嘶吼和哭嚎,撕打着滚作一团。
张五拖着伤腿,艰难地穿过这片人间地狱。
他锐利的目光像探针,扫过一张张麻木或痛苦的脸,最终定格在庙宇最深处一个昏暗的角落。
一堆奄奄一息的篝火旁,蜷缩着十几个更显衰败的身影。
一个倚着破旧包袱的老者,须发皆白,乱如蓬草,脸上沟壑纵横,沾满黑灰,仿佛刚从煤堆里爬出来。
他闭着眼,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磨得油光发亮、几乎看不出原色的旧皮囊——那是铁匠随身携带工具的家什。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左手,缺了无名指和小指,断口处是陈旧的、扭曲的疤痕,如同两条僵死的蜈蚣,那是无数次铁星飞溅留下的残酷印记,无声诉说着炉火与铁锤的岁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王锤师傅?”张五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拖着伤腿踉跄扑过去,木拐敲击地面的声音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老者猛地睁开眼,浑浊的眸子起初是惯性的警惕和茫然,待看清张五的脸,那浑浊里骤然爆出一丝微弱的光亮,干裂的嘴唇翕动:“…五…五娃子?”声音嘶哑得像砂纸摩擦。
“是我!王师傅!您…您怎么在这儿?”张五蹲下身,看着老者褴褛的衣衫和深陷的眼窝,心头一酸。
王锤咧了咧嘴,露出焦黄的牙齿,笑容比哭还难看:“黄巾来了…铺子烧了…儿子没了…剩把老骨头,逃命呗…这世道,铁匠的锤子,还不如一块麸饼顶饿…”他拍了拍怀里的皮囊,发出沉闷的声响。
“大人!刘郡尉!他…他需要您这样的老师傅!”张五急切地抓住王锤枯瘦的手腕,那手腕嶙峋却异常坚硬,“他在造炉!造大炉!能炼出好铁!能打结实锄头犁铧的好炉!能活命的炉!”
“炉?”王锤浑浊的眼睛里那点微光跳动了一下,随即又被更深的灰暗覆盖,他嗤笑一声,带着浓重的自嘲和绝望,“好铁?活命?呵…五娃子,这年头,人命贱过草,好铁?那是老爷们打仗砍人头的玩意儿…我这把老骨头,只想找个暖和点的地方咽气…”
“不!王师傅!”张五的声音陡然拔高,引得周围几个流民麻木地侧目,“郡尉大人不一样!他…他要用好铁打农具!给城外那些快饿死的人!他说了,一柄好锄,能开荒亩半!一把利犁,能活人五口!他需要懂行的老师傅!需要您!”张五从怀里摸索出半块硬邦邦的、掺杂着麸皮的饼子,不由分说塞进王锤手里,“大人府上有热粥!有暖和屋子!跟我走!去试试!就算…就算死,也做个明白鬼,死在炉子边上,总强过冻死在这破庙里!”
王锤握着那半块冰冷的饼子,感受着掌心传来的一丝微不足道的暖意,又看看张五那条刺眼的伤腿和眼中几乎要燃烧起来的急切。
他沉默着,浑浊的目光越过张五的肩膀,投向庙门外那片灰暗的天空,许久,喉咙里发出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是重新扛起了什么。
他挣扎着,用那只残缺的手撑地,试图站起来:“…炉…炉在哪儿?带…带我去看看…”
马钧登场
就在张五搀扶王锤起身时,篝火旁一个一直蜷缩在阴影里的瘦小身影动了动。
那是个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年,衣衫褴褛,脸上沾满污垢,唯有一双眼睛异常明亮,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和好奇。
他之前一直低着头,用一根细树枝在潮湿的地面上飞快地划拉着什么。
此刻,他抬起头,目光越过众人,直直地投向张五和王锤,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庙宇的嘈杂:“那炉……可是要用‘汽’力鼓风?”
张五和王锤同时一愣,愕然看向这少年。
张五疑惑道:“你……你怎么知道?”
少年没有回答,只是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他个子不高,身形单薄,但站姿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稳定感。
他走到王锤面前,目光扫过老者怀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