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技术突破,造船神迹(2/3)
的管状结构,“这是人的大腿骨。
”他又画了一个类似的结构。
“飞禽走兽,骨骼多是中空,为何?因为在同等重量下,空心管状结构的抗弯、抗扭能力,远胜于实心杆。
这叫‘结构强度’,与材料本身不是一个概念。
”
他寥寥数笔,画出了后世工程学中最基础的工字梁和箱型梁的截面图。
“再看,”他指着自己画的图,“朕设计的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利用卯榫结构,内外用多层木板以不同角度交错层叠,再用特制的鱼鳔胶和铁钉锁死,形成一个整体。
你们看它的截面,像不像一个汉字的‘口’?每一条边都在为其他三条边提供支撑。
力量会被均匀地分散到整个结构上,而不是像单根龙骨那样,集中于一点。
”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比划着力的传导路径。
那些玄奥的、超越时代的工程学原理,被他用最朴素、最直观的方式解释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工匠们听得如痴如醉,脸上的困惑渐渐被一种恍然大悟的光芒所取代。
宋濂成更是激动得身体微微颤抖,他死死盯着图纸上那个“口”字形的截面,嘴里反复念叨着:“分散……支撑……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这不是拼接,这是在用木头‘织’成一根新的、更强的‘骨头’!神乎其技,当真是神乎其技啊!”
困扰了他们一个多月的核心难题,在朱雄英不到一炷香的讲解下,豁然开朗!
“殿下,老朽……服了!”宋濂成“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这一次,不是因为君臣之礼,而是发自内心对一种前所未有之智慧的顶礼膜拜。
“这,便是朕所说的‘龙骨革命’。
”朱雄英扶起他,声音斩钉截铁,“用智慧,去超越材料的极限。
朕要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
解决了龙骨问题,朱雄英的脚步并未停下。
他领着一群人,走向了船体外板的施工区域。
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混合着桐油与石灰的味道。
工匠们正在用传统的捻缝工艺,将麻絮和桐油灰塞进船板的缝隙中。
“进度如何?”朱雄英问。
一名负责的匠官回道:“回殿下,一切顺利。
只是……殿下您从格物司送来的那种新胶料,味道实在……太大,而且干得太快,工匠们还不太适应。
”
朱雄英走到一个大锅前,里面正熬着一种黑褐色的粘稠液体。
这正是他根据后世化学知识,指导格物司用生漆、桐油、硫磺和一种秘密树脂混合加热后制成的“弹性防水胶”。
“把它抬出来,朕亲自给他们做个示范。
”
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朱雄英竟亲自拿起一把刮刀,舀起滚烫的胶料,娴熟地在两块木板拼接的样板上涂抹起来。
他的动作精准而迅速,与那些干了一辈子的老师傅相比也毫不逊色。
“此物的关键,在于‘快’与‘匀’。
”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它遇空气便会迅速凝固,形成一层坚韧而富有弹性的防水膜,远胜桐油灰。
木船在航行中,船体会因波浪而产生轻微形变,传统桐油灰会因此开裂渗水。
而此物有弹性,能随着船体一起‘呼吸’,永不渗漏!”
说着,他将涂好的样板扔进一个盛满水的大桶中。
片刻后,他让一名亲卫用大锤去敲击样板。
在沉重的敲击下,木板发出“砰砰”的闷响,甚至出现了裂纹,但那道黑色的胶缝,却如牛皮筋一般,牢牢地粘合着,没有一丝水珠渗出!
“嘶——”全场响起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
这已经不是工艺的改良,这是神迹!
“不仅如此。
”朱雄英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看到那些预留的横向舱壁了吗?那是朕设计的‘水密隔舱’。
全船被分成了十五个独立的防水区域。
即便船体被撞出一个大洞,也只会有一个舱室进水,绝不会沉没。
这,是给你们上的第二道保险。
”
从结构到材料,再到安全冗余设计。
朱雄-英向这些大明最顶尖的工匠们,展示了一套闻所未闻、却又无比严谨科学的造船体系。
宋濂成激动得老泪纵横,他指着远处已经初具雏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