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黑市机遇(2/3)
题。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上,粉笔灰在光柱中飞舞。
"晓梅说您找我?"他头也不回地问,声音温润如玉。
陈志远一时语塞。
前世他见惯了阿谀奉承的官僚和唯利是图的商人,却很久没遇到这样纯粹的知识分子了。
"关于国库券的事..."他谨慎地开口,同时观察对方反应。
周校长的手停在半空,粉笔"啪"地断了。
转身时,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如鹰:"你果然发现了。
"
这句话像钥匙般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周校长弟弟周维民在省财政厅金融处工作,早就注意到南方几个城市出现的套利现象。
但政策尚未明朗,官方态度暧昧。
"小苏说你很特别。
"周校长递过一杯茶,杯底的茶叶梗竖立如剑,"现在我相信了。
"
茶杯温热传递着某种默契。
陈志远知道,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周校长兄弟掌握的情报网络价值连城。
他决定赌一把,掏出那份简化版计划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阳光慢慢移过书桌,周校长的眉头渐渐舒展。
最后他摘下眼镜擦了擦:"你需要多少本金?"
"一千。
月息两分。
"
"太高了。
"周校长突然用英语说道,发音标准得惊人,"Bankrateisonly0.36%monthly."
陈志远心跳加速。
这是试探!他深吸一口气,用带着上海口音的英语回答:"Butthisisprivatelending,withpoliticalriskpremium."
两人相视一笑。
周校长从抽屉里取出封信:"给我弟弟的。
明天去省城找他。
"又递过一张纸条,"这是他在财政厅的化名,用这个问。
"
纸条上写着"周维国"三个字,背面是串电话号码。
陈志远小心收好,突然想起什么:"周校长,您认识李国栋吗?"
"小李?"老人脸上浮现怀念的神色,"他是我最早的学生,七六年那会儿..."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他找你麻烦了?"
陈志远摇摇头,反而从包里取出两瓶茅台——这是用国库券套利赚的钱买的硬通货。
周校长刚要推辞,他抢先道:"给周处长的见面礼。
"
走出校门时已近正午。
陈志远眯眼看了看太阳,决定去趟信用社。
如果要从周维民那里获得内部消息,光靠两瓶茅台还不够。
信用社的老张正在打瞌睡,听到脚步声一个激灵坐直了:"陈主任!"自从代销点开业,他对陈志远的称呼就变了。
"贷款的事..."陈志远故作犹豫,"还能多贷点吗?"
老张的眉头立刻皱成疙瘩:"上次五百还没还..."
"以贷还贷。
"陈志远递过包大前门,里面夹着十块钱,"再贷五百,中秋连本带利还一千一。
"
烟被推了回来。
老张左右看看,压低声音:"不是我不帮你...县里刚下文要严查农贷挪用。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赵副局长亲自抓。
"
陈志远后背一凉。
果然,赵家已经盯上这块了!
回代销点的路上,他拐进公社大院找李国栋,却被告知去县里开会了。
秘书小刘神秘兮兮地透露:"听说是关于国库券管理的紧急会议..."
夕阳西下时,陈志远召集了紧急会议。
粮仓里,四人围坐在煤油灯下,气氛凝重。
王小军报告说黑市粮票价格突然上涨两成;苏晓梅带来更糟的消息——她爹说公社要清查所有运输车辆的介绍信。
"赵家动手了。
"陈志远在桌上摊开省地图,用红笔圈出三个点,"安庆、合肥、上海。
原计划行不通了,我们得绕道。
"
新路线更加迂回:安庆收券,铜陵中转,南京兑付。
虽然利润空间缩小,但南京有周维民的关系网掩护。
问题是需要更多本金和更可靠的运输渠道。
"钱我有办法。
"苏晓梅突然说,"娘的首饰盒里有两根金条。
"
陈志远猛地抬头。
前世他从未听说苏家有金条!但此刻不是追问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