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女记者到访(2/3)
膊,指着窗外掠过的农田,"那边在分地!"
确实,几块田里插着写有姓名的木牌。
陈志远心头一震——包产到户的浪潮比他记忆中来得更早。
这意味着农村购买力即将爆发,也意味着代销点的业务可以顺势扩张。
八月的太阳毒辣辣地炙烤着红旗公社。
代销点门前排起了长队——陈志远从南京带回的"出口转内销"商品成了抢手货。
印着英文商标的毛巾,图案印歪的搪瓷缸,这些瑕疵品在农民眼里都是好东西。
"每人限购一件!"苏晓梅嗓子都喊哑了,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她穿着件淡蓝色短袖衬衫,辫子盘在头顶,活像个干练的小会计。
陈志远不禁多看了两眼——两个月前她还是个见生人就脸红的村姑。
"陈主任!"王小军从人堆里挤过来,脑门全是汗,"那个女记者来了!"
陈志远手里的账本差点掉地上。
周雅比约定提前了半个月,而代销点现在乱得像菜市场!他匆忙整理衣领时,周雅已经站在了柜台前,白衬衫配藏青长裤,在灰扑扑的农村背景中格外扎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场面挺热闹。
"周雅环视四周,相机已经挂在脖子上,"陈主任不介绍一下?"
接下来的场景活像前世的企业视察。
陈志远领着周雅参观"仓库"(其实是粮仓隔出的角落)、"财务室"(用门板搭的桌子)、"运输队"(苏支书那台老拖拉机)。
每到一个环节,周雅都会突然抛出尖锐问题,同时快门声不断。
"这位是?"镜头突然对准了苏晓梅。
"我们会计,苏晓梅同志。
"陈志远介绍道,"红旗村支书的女儿。
"
苏晓梅红着脸点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
周雅若有所思地看了看她,又看看陈志远,突然问:"你们怎么分账?"
空气瞬间凝固。
苏晓梅求助地望向陈志远,后者面不改色:"按劳分配。
苏晓梅同志管账,拿三成;王小军跑运输,拿两成;其余归集体。
"
"集体?"周雅挑眉,"具体是谁?"
"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社员福利。
"陈志远滴水不漏,"上个月刚给村里小学捐了二十套课桌椅。
"
这倒是实话。
虽然所谓"捐赠"是为了换取更多介绍信,但确实改善了学校条件。
周雅在笔记本上记了几笔,突然转向排队的人群:"老乡,这搪瓷缸供销社卖多少钱?"
"一块二!"老大爷嗓门洪亮,"这儿只要八毛,还带洋码字!"
周雅又随机问了几个人,问题越来越深入:家里去年收入多少?为什么不去供销社买?对代销点有什么意见?陈志远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这种随机访谈最能暴露问题。
正午的阳光把地面烤得发烫。
周雅终于结束采访,衬衫后背已经湿透。
陈志远递上井水镇过的毛巾,她接过时突然问:"你真是知青?"
"下乡六年了。
"
"不像。
"周雅拧开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了几个字,"普通知青说不出'渠道价值'这种词。
"
陈志远后背一凉。
他确信从未在周雅面前提过这个词!除非...她看过王建军的检举材料?这意味着她与县里某些人有联系...
"《政治经济学》里看的。
"他勉强笑道,"马克思讲商业资本那段。
"
周雅不置可否,合上笔记本:"稿子下周见报。
"顿了顿,"可能会有些...争议。
"
陈志远刚想追问,远处突然传来引擎声。
王建军骑着挎斗摩托扬尘而来,车还没停稳就跳下来:"周记者!县里派我来接您!"
周雅眼中闪过一丝厌烦:"不必了,我坐公社的车回去。
"
"赵副局长特意安排..."
"替我谢谢赵叔叔。
"周雅打断他,转向陈志远,"陈主任,能借一步说话吗?"
两人走到溪边柳树下。
周雅确认四周无人后,突然压低声音:"赵建国在查你。
国库券的事。
"她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