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小厂初创(2/3)
在半个县委大院都惦记这口。
陈志远爽快地答应每月供应二十瓶,乐得老师傅又送了套扳手。
回程前,陈志远特意去了趟供销社。
白糖、玻璃瓶、食用油...采购单上的项目一个个划掉,直到——
"没辣椒了。
"营业员头也不抬,"下个月再来。
"
"昨天还有半麻袋!"
"今早调走了。
"营业员意味深长地补充,"县里通知,计划物资优先保障国营厂。
"
陈志远心头一紧。
这分明是赵建国开始卡脖子!没辣椒还做什么辣酱?他咬牙转向黑市,价格比供销社高三倍不说,质量还参差不齐。
正犹豫时,背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要多少?"
周雅倚在吉普车旁,短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手里晃着串钥匙。
见陈志远发愣,她直接打开后备箱——里面躺着两麻袋干辣椒!
"安徽带来的。
"周雅甩给他一张发票,"按进价算,加十块钱油费。
"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陈志远刚要道谢,周雅却摆摆手:"别急着感动。
"她递过一份文件,《关于规范农村食品加工的通知》,"赵建国起草的,下个月执行。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件要求所有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等七项资质,否则"坚决取缔"。
陈志远眼前一黑——这些证照在八十年代初几乎不可能办全!
"有解决办法吗?"
"两个选择。
"周雅竖起手指,"一是挂靠国营厂,交管理费;二是..."她压低声音,"成为'改革试点',由地方政府特批。
"
吉普车扬长而去,留下陈志远站在尘土中沉思。
周雅暗示得很清楚——李国栋正在争取"试点"政策,但需要时间。
而眼下最急的是...
"辣椒危机"暂时解除,但其他原料也陆续出现问题。
白糖限购,玻璃瓶断货,连豆油都要工业券。
陈志远不得不频繁跑黑市,成本直线上升。
最困难时,苏晓梅默默变卖了银镯子,王小军连续36小时不眠不休跑运输,王丽华则动用供销社老关系"借"出半桶油。
十天后,第一批标准化生产的辣酱终于出炉。
暗红色的酱体在玻璃瓶中泛着光泽,贴上手写标签后,竟有几分正规产品的模样。
陈志远设计了三种辣度,分别用红、黄、蓝三色瓶盖区分——这在前世是再简单不过的包装策略,但在1980年的农村堪称革命性创新。
"定价多少?"苏晓梅擦着汗问。
她手上全是辣椒灼出的红痕,但眼睛亮得惊人。
陈志远拨着算盘:"成本三毛五,卖八毛。
"见众人瞪大眼睛,他解释,"供销社同类产品卖六毛,但没我们的好吃。
"
销售才是真正的惊喜。
王丽华通过供销社系统铺货,王小军用拖拉机跑周边公社,苏晓梅则在红旗公社摆摊试吃。
短短一周,五百瓶辣酱销售一空,还有公社食堂要求批量订购!
月末盘账那晚,煤油灯一直亮到东方泛白。
陈志远反复核对数字,生怕算错——净利润一千二百元!相当于当时工人十年工资。
当他把四沓大团结分成四份时,苏晓梅突然哭了起来。
"怎么了?"陈志远慌了。
"娘...娘说我这辈子都攒不到三百块..."少女抽噎着说,"现在一个月就..."
王小军乐得在砖地上翻跟头,王丽华则小心翼翼地把钱藏进内衣缝的暗袋。
陈志远望着这群伙伴,胸口涌动着陌生的暖流。
前世赚第一个百万时,他独自在豪宅里开了瓶拉菲,喝完只觉得空虚。
晨光中,四人横七竖八地睡在砖地上,身边散落着钞票和账本。
陈志远最后一个合眼,梦里全是扩建厂房的计划。
他没想到,更大的危机正在逼近——赵建国已经注意到这个"小打小闹"的辣酱厂,并且准备了一记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