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千里寻货(3/3)
此!陈志远恍然大悟,那个独眼老汉卖的很可能是淘汰的劣种。
他小心地捻起几粒种子在灯光下观察:"不稳定是指?"
"抗病性差,容易得枯萎病。
"李技术员压低声音,"但有个土办法——播种前用草木灰拌种,能防八成。
"
这简直是天降救星!陈志远当即掏出两百元要买下这半斤种子,却被拒绝。
"不要钱。
"李技术员把种子推回来,"只要你们答应一件事——收获后把数据反馈给我。
"他眼中闪着执着的光,"这个品种有潜力,只是需要更多田间试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暮色渐浓时,他们在车站与李技术员告别。
老人要去更远的山区,临行前塞给王小军一张字条:"这是我总结的栽培要点,别弄丢了。
"
回程的吉普车像艘颠簸的小船。
陈志远紧贴着车窗,怀里揣着那包珍贵的种子。
副驾的王小军早已睡死,嘴角还挂着笑。
这一趟虽然没买到大量种子,但获得的正宗"五月红"和栽培技术,价值远超预期。
月光照亮了崎岖的山路。
陈志远在颠簸中构思着新计划:回村后立即开辟试验田,按李技术员的方法培育;同时通过王丽华的关系,悄悄收购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常规种子,双管齐下...
吉普车突然急刹。
前方路中央站着几个人,手电光刺眼地照过来。
陈志远心头一紧——检查站!而且不是正规的,那些人臂上的红袖章写着"市管会"。
"证件。
"为首者敲着车窗。
老刘递过行车证,那人看都不看就直接问:"后面拉的什么?"
陈志远的手悄悄摸向装种子的内袋,心跳如鼓。
若在这里被查获,不仅种子没收,还可能牵连李技术员...
"农业局的文件。
"老刘淡定地指指后座,"要不要一件件查?"
市管会的人用手电照了照后座成堆的文件袋,突然照到王小军脸上:"这小孩怎么了?"
"晕车吐的。
"老刘递过支烟,"领导,我们赶着回去交差..."
或许是王小军惨白的脸起了作用,也或许是老刘的烟打点了关系,他们最终被放行。
直到开出两里地,陈志远才发现后背全湿透了。
星光下的红旗公社静悄悄的。
吉普车在厂门口停下时,一个瘦小的身影立刻从黑暗中窜出来——是苏晓梅!她居然一直等到现在。
"成了?"她声音发颤。
陈志远拍拍胸口,种子袋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苏晓梅突然扑上来抱住他,又立刻红着脸松开:"我...我去叫王姐..."
望着她飞奔的背影,陈志远想起前世第一次赚到百万时的场景——空荡的豪宅里,只有冰冷的香槟作陪。
而现在,这个满是辣椒味的破厂房,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
仓库里,王丽华已经准备好了育苗盘和营养土。
三人就着煤油灯检查种子,李技术员的字条被传阅着,每个字都被反复琢磨。
当陈志远说到草木灰拌种的土办法时,王丽华猛地拍腿:"我舅舅是烧窑的!有的是草木灰!"
"明天就开辟试验田。
"陈志远在笔记本上画着规划图,"这边育'五月红',那边种常规品种,分散风险。
"
苏晓梅突然问:"要是赵建国发现..."
"那就让他发现。
"陈志远嘴角扬起,"我们一没偷二没抢,科学种田犯什么法?"
晨光微露时,育苗工作已经开始了。
温水浸种,草木灰拌种,点播入盘...每个步骤都严格按李技术员的指导进行。
陈志远蹲在苗盘前,看着那些深埋土中的小红点,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不再受制于人的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原料基地...
王丽华去烧窑拉草木灰了,王小军倒在角落睡得死沉。
苏晓梅轻轻走到陈志远身边,递过一碗热粥:"歇会儿吧。
"
粥碗温热传递到掌心。
陈志远抬头,发现少女的眼睛亮得惊人,倒映着煤油灯和晨曦的混合光芒。
他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给你。
"
布包里是一对廉价的镀银耳环——他在安阳车站买的,只要两块钱。
远远比不上苏晓梅那个传家银镯,但...
"镯子我会赎回来。
"他轻声说。
苏晓梅捏着耳环,突然笑了:"真丑。
"却立刻戴上了,"不过挺轻的,干活不碍事。
"
阳光终于穿过窗棂,照在那一排排育苗盘上。
陈志远在本子上记下:"1980年10月29日,'五月红'辣椒播种。
未来计划:1.扩大种植面积;2.研发抗病品种;3.建立原料基地。
"
钢笔在"原料基地"四个字上顿了顿,洇出一朵小小的蓝花。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请大家收藏:()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