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饮料灵感(2/3)
秦雪突然说,"医疗站后山有片集体林地,面积差不多。
"
苏晓梅惊讶地看着她:"你懂这个?"
"我父亲是国土局的。
"秦雪轻描淡写地提及从未谈过的家世,"小时候常听他讲土地置换案例。
"
这个新信息让陈志远重新审视秦雪。
在前世商业生涯中,他见过太多刻意隐瞒资源的合伙人,而眼前这位女医生显然不属于此类。
回程的拖拉机突突作响。
陈志远坐在车斗里,望着逐渐远去的山影陷入沉思。
1981年的中国饮料市场几乎是空白,健力宝还要两年后才诞生,而矿泉水更是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
若能抓住这个机遇...
"陈志远!"苏晓梅的呼唤将他拉回现实,"王丽华说县里来了个考察团!"
考察团是省轻工厅派来的,带队的是位姓马的工程师。
陈志远赶到厂里时,马工正拿着他们的辣酱瓶子仔细端详,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
"玻璃瓶成本多少?"这是马工的第一个问题。
苏晓梅流利报出数字:"每个一毛二,占产品成本的18%。
"
"太高。
"马工摇头,"青岛玻璃厂的新工艺能把成本压到八分。
"他转向陈志远,"你们考虑过PET塑料瓶吗?"
这个超前的问题让陈志远心头一震。
PET塑料瓶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还是稀罕物,连可口可乐都刚开始试用。
这位马工程师的见识显然远超时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贵。
"他如实回答,"而且灌装设备要全部更换。
"
马工赞许地点头:"务实。
"突然压低声音,"但如果是做高端产品呢?比如...矿泉水?"
陈志远后背一紧。
他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山泉计划,这位陌生人怎么会...
"别紧张。
"马工笑了,"你们承包青龙山的事,全县都知道。
"他从公文包取出份文件,"我是省饮料工业协会的,这次来就是想找试点企业。
"
文件标题是《软饮料产业发展规划(1981-1985)》。
陈志远快速浏览,心跳越来越快——政策明确支持"利用优质天然水源开发特色饮料",还有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
"你们有水源,我们有技术。
"马工指着文件最后的设备清单,"这条二手灌装线,按报废价处理给试点单位。
"
天上掉馅饼不过如此。
陈志强强压兴奋,问出关键问题:"条件是什么?"
"两个。
"马工竖起手指,"一,省协会占股10%;二,优先供应省城市场。
"
谈判持续到月上柳梢。
最终方案是省协会以技术和设备入股,占8%干股;同时陈志远承诺在年底前建成标准化厂房。
送走考察团后,王丽华忍不住问:"他们为什么选中我们?"
"因为周雅的报道。
"陈志远指向墙上贴着的《中国乡镇企业报》,"现在全省都知道我们是改革典型。
"
苏晓梅却忧心忡忡:"可我们连矿泉水样品都没有..."
"现在就有了。
"秦雪抱着个纸箱进来,里面整齐排列着十二个玻璃瓶,标签上手写着"青龙山泉·试制品1号"。
月光下,四人围坐在院子里品尝第一批样品。
淡粉色的液体在玻璃瓶中泛着微光,气泡在杯壁上升腾时发出细微的噼啪声。
王小军一口喝干,打了个响亮的嗝:"比汽水好喝!"
"气泡是天然碳酸。
"秦雪解释道,"泉水本身含二氧化碳,杀菌时我控制了温度。
"
陈志远小口啜饮着。
这味道让他想起前世某款高端气泡水,但多了份山野的清新。
更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