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2/3)
才知道自己丈母娘干了什么要命的事,知道后立即想办法给封氏善后,不敢留下丁点尾巴。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龙椅上坐着的又是胤禟的兄弟,而不是他老子,所以元良又将这事与湘云说了一嘴。
生怕因着自家的事再被人拿来做文章,最后叫湘云一家买单。
现在与湘云说了,湘云不会生气,甚至还会帮忙善后。
如果以后闹出来了再跟湘云说…多年的主仆情份算是没了。
湘云确实没生气,只是她也没想到封氏会这么狠。
可想到封氏这些年的遭遇以及英莲明明可以提前获救却因为贾雨村和娇杏忘恩负义,自私自利而身陷薛家,也确实会恨到这个地步。
其实湘云觉得封氏是将英莲被拐这事和对贾雨村的恨都算到了娇杏身上。
虽然大家都知道那跟娇杏也没太多关系。
再然后没等湘云说什么,太后就没了。
等一套丧礼跟下来,湘云早就将这事忘到脑后了。
于是乎娇杏就在元良家后院开启了刷马桶的人生。
╮(╯▽╰)╭
其实有件事情封氏一直没跟任何人说起过。
当初甄士隐只叫霍启一个男仆抱着英莲出门看花灯时,封氏担心霍启照顾不了英莲,特意叫自小侍候英莲的娇杏跟了上去。
想着英莲要是哭了或是想要方便了,有娇杏在也能有人侍候。
可那一晚,娇杏很晚才回来,问她,她也只说一直在街上找霍启和英莲,找了许久也没找到这才回来。
当时封氏是相信娇杏的,但时间长了封氏就开始怀疑这话的真伪。
因封氏也不确定娇杏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也就一直不曾对人说起过这件往事。
当你厌恶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将他的缺点无限放大,没做过的事情也会以最大的恶意揣度这个人,所以时间长了,封氏便相信了自己的直觉。
再一个,封氏也曾做过一个梦。
梦里的英莲一直留在了薛家,她们母女至死都不曾相认……
*
晚饭是几个家常小菜,一大海碗荞麦凉面。
因封氏上了年纪,所以她面碗里并没有放冰块,到是英莲和元良的碗里多放了两块冰。
一碗下肚,暑气尽消。
饭桌上有道酱牛肉,元良觉得味不错,知道自家厨子是没有这手艺的便问了一回是哪买的。
听说是买凉面的时候顺道买的,元良又问了具体地址,决定明早回府当差的时候给湘云买一份。
英莲笑道:“上次福晋说的那什么裙,我前儿到是琢磨出来了,下晌随便用碎布做了个样子,明儿你帮我捎给福晋,看看是不是她说的那种。
”样子只成人一手长,碎布便可以了。
“快罢了吧。
你整日闷在家里也没什么意思,不妨出去转转。
明儿巳时左右叫老许头驾了马车送你过去,跟福晋说说话,回来时再去铺子里逛逛。
对了,妈也出去散散。
”
英莲自与元良在一起后,除非必要极少出门。
封氏原先到是经常出门打个牌什么的。
只是搬了家后,这边住的邻居无论是身份还是家私都不似老宅子那边的街坊,封氏便也不怎么出门了。
元良怕再将人憋坏了,便劝着出门溜达溜达。
英莲听了就是一笑,转头看封氏,封氏想了想便决定明儿也跟着英莲去见湘云。
一时吃过饭,又说了几句家常便各自散了。
夜里元良搂着英莲的肩膀小声说起国孝后湘云他们肯定要去南边的话。
元良肯定要跟着一道去的,大过年的也不可能留她们娘俩在京里。
正好还有半年的时间,元良准备提前让人去那边买处宅子。
等冬天的时候跟着湘云他们的船一道去南边过年。
英莲偎在元良怀里一边点头一边听元良说话,等元良说完,英莲又不由担心的问元良会不会让人笑话。
男人出门,女人还走一步跟一步的,让人知道了肯定会笑话的。
“他们笑他们的,我们过我们的,理会他们做什么。
王爷和福晋便从来不理会这些,自顾自的过日子,不知多洒脱。
”
那倒是真的,那俩人就特别自我。
胤禟早就知道那件事了,却一直瞒着所有人。
湘云虽然后知后觉的知道了,却也只是在刚知道的时候想了一回这事的前因后果,但最后湘云发现除了她,所有可能与这事有关的人都已经死得不能再死了。
而她又不觉得到了如今那些真相对她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竟也是转身就将这些事都放下了。
爱咋咋地吧。
~
六月末,贾蓉回京述职。
没有回宁国府,而是住进了官驿。
休整一晚后去了吏部。
这些年贾蓉的官职一直没怎么升迁变动,最有意思的是外放这么多年,他几乎都没有回京城述职过。
掐指一算,自打贾珍过身后,这还是他第一次回京城。
从吏部出来身边的长随也将京城的消息打听清楚了。
之后贾蓉将带来的土仪分成几份,先去见了惜春。
惜春从来没想过她这辈子还能见到贾蓉,若是在几个月以前惜春可能就会犯了小脾气的对着贾蓉连削带打一通。
可现在的惜春到是没那个心气了。
神色淡淡的坐在那里,听着贾蓉的寒喧之语,时而应上一两句,时而就是那么听着。
秦
可卿没有跟回来,听说前两年生产伤了身子,不宜远行。
贾蓉说他的长子在读书上还算有些天赋,又说去年秋闱下场试了一回水平,可惜并没有中。
若是去年秋闱中了,今春也能回京城参加春闱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贾蓉已经历练出来了,惜春从他身上再看不到当年的影子了。
贾蓉和秦可卿有个女儿,按规矩是要参加小选的。
这次进京,贾蓉主要还是想要活动一下看看有没有办法‘自然落选’。
贾蓉对惜春这个亲姑姑并不亲,这次登门还是有求于人,所以贾蓉多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