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锦瑟年华谁与度】 1 (3/3)
对于上海学生们有意无意间流露的优越感总是第一时间予以还击。
才不会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她对那些优越感十足的上海女生很没好感,尤其讨厌同宿舍的上海女生方清颖。
方清颖是她们班家境最好的学生。
开学那天她爸亲自开着一辆气派的宝马车送她来学校,搬进宿舍时还有保姆跟来铺床,边铺边说什么宿舍的环境太差,囡囡恐怕住不惯等等之类的话。
宿舍的条件确实不太好,一间屋子六个人住,床铺是上下铺,书桌两人共用一张。
没有卫生间和阳台,没有空调,甚至电风扇都没有,还得学生自己带,夏天别提多热了。
当时方爸爸就皱起了眉头,方清颖也撅起了嘴。
她当然适应不了这样的宿舍生活,勉强住了一夜就逃回家去了。
虽然学校要求学生一律住宿不准走读,但她的住宿生身份根本名存实亡。
她天天回家住,宿舍不过是她用来午休及存放一部分书籍杂物的地方。
凭心而论,秦昭昭不觉得方清颖讨厌。
虽然她是班上家境最好的学生,但她却不像章红梅那么乐衷在外地学生面前显摆上海人的优越感。
她谈吐文雅,举止优雅,一派出身良好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淑女风范,再有任何言语的炫耀都是画蛇添足。
她也学过舞蹈,形体非常优美,气质格外出众。
她就是太过娇气了一点,有轻微洁癖,厌恶一切不洁的东西,看见蟑螂或老鼠就会吓得花容失色。
穿衣服一定要纯棉纯麻纯丝等等纯正的布料质地,否则她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秦昭昭的生活圈子里,第一次见识到这样的女生,她让她联想起安徒生童话故事里的那个豌豆公主。
谢娅特别看不惯方清颖那付娇滴滴的样子,动不动就说她装腔作势,嗲声嗲气,还因为她一个人把所有上海女生都批评为&ldquo特做作&rdquo。
她对上海女生的印象如此坏,却热衷结识上海男生。
军训时她曾经主动找本学院一个上海男生要电话号码,可那个男生对她的热情却缺乏同样的回应。
她打几次电话给他都说不在,留话请他回电话也不回,一次两次还可以说是别人忘记转告他,次数一多就能看出很明显的回避。
而且还有闲话传过来,说那个男生嫌她是外地人&hellip&hellip别的话不多,单是&ldquo外地人&rdquo三个字就言有尽而意无穷。
谢娅从此不再给那男生打电话了,愤愤然撕了号码:&ldquo呸,他是上海人就了不起嘛,我还懒得再理他呢。
&rdquo
秦昭昭在上海开始的大学生活乏善可陈。
她是她们班最土最穷的学生,穿不起名牌,买不起手机,在食堂打菜也总打便宜的素菜。
和她的上海同学在一起有着一目了然的距离。
好在这种对比,她曾经在实验中学时经历过,如今再处在同样环境下算是有起码的面对与接受能力。
当然,心里的难受还是难免的。
父母打电话来关心她的异地求学生活时,她闭口不提这种难受感。
满口都是如何如何的好,上海好学校好老师好同学也好,一切都千好万好。
只有谭晓燕给她打电话时,她才会一五一十对她倾诉烦恼:上海本地生与外地生的差别;他们令人咋舌的名牌衣服和手机;他们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她所受到的取笑和&ldquo土包子&rdquo的外号&hellip&hellip
这些话她只对谭晓燕说,因为她才能真正理解。
相似的家庭出身,相似的成长环境,再加上这么多年来无话不说的亲密友情,她们像一对异卵双胞胎般彼此心灵感应,会懂得对方的所有感受。
&ldquo昭昭,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去到大城市被人瞧不起是难免的,我在虎门还不是总被人叫做打工妹。
最初听说要去广东实习时我多激动啊,以为只要出去了就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会有一份锦绣前程等着我。
现在才知道自己多天真多幼稚,不过就是一个打工妹而已。
&rdquo
谭晓燕的感慨比秦昭昭只多不少,让她心里更难受了,不仅为自己,还为她最好的朋友。
歧视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在所难免。
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上等人看不起下等人;白种人看不起黑种人&hellip&hellip无论社会怎么宣扬人人平等论,但事实上根本就不可能,永远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