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集:《乡村振兴之矛盾化解》(2/3)
干部担心项目黄了没法交代。
这天傍晚,他敲开村东头五保户周奶奶的门。
老人正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衣裳,见他进来,忙摸出个皱巴巴的苹果:“杜干部,快坐。
”
杜志远接过苹果,擦了擦就啃:“周奶奶,您说这旅游项目,要是真搞起来,好不好?”
老人放下针线,叹了口气:“好是好,可我这把老骨头,就怕见不到山变样的那天。
就是担心啊,那些老板会不会骗咱们?地要是都圈走了,以后吃啥?”
这句话像根针,刺破了杜志远连日来的困惑。
他忽然明白,村民们争的不是眼前的几亩地,而是对“根”的眷恋和对“变”的恐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一场没开完的坝坝会
村委会决定召开村民大会,专门讨论旅游项目的事。
杜志远建议把会场设在村口的晒谷场,摆上瓜子花生,像拉家常一样开。
可他低估了村民的火气。
“我不同意!”李老头第一个站起来,手里挥舞着一张泛黄的地契,“这是我爷爷的爷爷留下的,上面写着‘永世耕种’!”
“都啥年代了还提地契!”王秀的丈夫霍地站起来,“你守着那几亩薄田,能给孙子交学费吗?旅游公司说了,项目成了,村里每人每年分红利!”
“红利?说得好听!”一个中年妇女尖着嗓子喊,“去年邻村搞合作社,说好的分红,到现在影子都没见着!”
“就是!别是骗咱们签字的幌子!”
吵嚷声中,杜志远走上前,拿起话筒:“乡亲们,大家先别急。
我知道大家有担心,有委屈,今天就是让大家把话说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先给大家算笔账。
如果按传统种玉米,每亩年收入八百块;要是搞采摘园加民宿,保守估计每亩能到八千。
但这有个前提,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
“说得轻巧!”有人嘀咕,“地圈走了,万一项目黄了,我们喝西北风?”
“所以,”杜志远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材料,“我找镇里的法律顾问看过了,合同里得加上一条:如果项目三年内盈利不足预期,土地使用权归还农户,并且旅游公司要支付每亩每年两千块的青苗补偿。
”
人群稍稍安静了些。
杜志远接着说:“关于迁坟,我知道这是大事。
我建议成立一个村民议事会,由李叔这样的老辈人牵头,商量迁坟的具体方案,比如选址、补偿标准,都由大家说了算。
另外,镇里答应拨一笔钱,给咱们村修个祠堂,把族谱和老物件都放进去,让后人知道根在哪儿。
”
他的话像颗石子,在平静的水面激起涟漪。
李老头捏着烟袋的手松了松,王秀也不再咋呼,低头跟丈夫嘀咕着什么。
就在这时,村会计老周突然站起来,声音有些发颤:“杜指导,我……我有个事要说。
”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老周搓着手,脸色通红:“其实……其实旅游公司之前找过我,说只要我帮忙说服几户人家,就给我……给我好处费。
我没敢要,但也没吭声……”
这话像炸雷,全场哗然。
王秀第一个跳起来:“老周!你竟然……”
“我错了!我糊涂!”老周急得直搓手,“我就是想着村里穷,要是项目成了,maybe能给我儿子在县城买房付个首付……”
杜志远没说话,只是看着老周。
老周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蹲在地上呜呜哭起来。
杜志远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周,知错能改就好。
这事交给村纪委处理,给大家一个交代。
但我想说的是,咱们想过上好日子,不能靠歪门邪道,得靠咱自己的双手,靠大家拧成一股绳。
”
这场坝坝会最终没开完,却像一场大雨,浇透了青山坳沉积已久的淤塞。
散会后,杜志远看到李老头和王秀的丈夫蹲在墙角抽烟,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少了些对立,多了些思索。
三、暴雨冲垮的不只是山路
七月的青山坳,像个蒸笼。
旅游项目的前期勘测正在进行,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李老头家的果园就在规划区内,他每天搬个马扎坐在地头,看着测量员插下的红旗,眉头拧成个疙瘩。
杜志远每天都去陪他坐一会儿,有时递袋烟,有时啥也不说。
这天,他带来一沓照片,是县城中学的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