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集:《胜利新生之未来展望》(2/3)
大爷戴着老花镜看了很久,突然蹲在地上哭了:“我儿子当年就是因为矿上的安全事故……”杜志远默默递过纸巾,知道信任的重建,比任何工程都更需要耐心。
环境治理的技术难关接踵而至。
矿区土壤里的重金属难以降解,传统的客土置换法成本高昂。
团队在实验室熬了四十多个日夜,尝试了十几种微生物修复方案,却在中试阶段遇到了菌群存活率低的问题。
除夕夜,杜志远啃着冷馒头盯着显微镜,突然想起在新疆考察时见过的一种耐盐碱植物。
他立刻拨通植物研究所的电话:“有没有可能提取它的根系分泌物?”
这个大胆的设想让团队柳暗花明。
三个月后,他们成功培育出能吸附重金属的“超级植物”,配合微生物菌群,将修复成本降低了60%。
当第一片泛着绿意的草皮覆盖在矿坑斜坡上时,参与种植的村民李大姐摸着草叶惊叹:“以前这儿连蚂蚁都不来,现在草长得比我家菜地还旺。
”
产业转型则面临着更复杂的博弈。
关停污染企业的决定一出,立刻有十几家工厂老板堵在办公室门口。
“我们关了,工人去哪儿吃饭?”五金厂的张老板红着眼睛拍桌子。
杜志远拿出一份厚厚的就业培训方案:“我们联系了沿海的精密制造企业,只要愿意学技术,月薪不低于五千。
”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他带着张老板去参观了邻市的环保产业园——曾经的电镀厂改造后,一栋栋玻璃幕墙的研发楼里,年轻的工程师正在调试新能源设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杜工,你说这老机床还能改造成3D打印机?”张老板摸着车间里布满油污的车床,眼神里第一次有了光。
团队请来的工业设计专家蹲在地上,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改造蓝图:“保留核心部件,加装智能控制系统,成本只有新设备的三分之一。
”三个月后,和平洲第一台由旧机床改造的金属3D打印机调试成功,打出的第一个零件是一朵镂空的和平鸽——这成了园区的标志。
第三章破土而出的生机
2018年的春天,和平洲的河面上漂起了久违的绿萍。
杜志远蹲在新建成的生态湿地边,看着监测仪上的COD数值稳定在15mg/L以下,突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取水样时,那黑褐色的液体几乎倒不进试管。
岸边的柳树下,几个老人正在钓鱼,其中就有曾经举锄头的王大爷,他的孙子如今在生态农业园当技术员。
产业转型的阵痛还在持续,但新的希望已经萌芽。
老纺织厂的厂房被改造成文创园,斑驳的砖墙挂上了当代艺术画作;废弃的码头被改造成游艇俱乐部,周末停满了从省城来的帆船。
最让杜志远欣慰的是职业中学的变化——曾经空荡荡的实训车间,现在挤满了学习工业机器人操作的学生,他们的毕业设计就是为园区企业改造旧设备。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2020年。
一场罕见的台风席卷了沿海地区,和平洲的防洪堤出现了管涌。
杜志远带着团队连夜赶到现场,看到的却是让他心头一紧的场景:新修复的生态护岸虽然挡住了洪水,但堤内的居民区因为排水系统老化,已经积水半米。
“是我们考虑不周!”他在暴雨中自责,立刻组织人员一边抽水,一边重新规划排水管网。
这次教训让团队明白,城市更新不是单一的工程,而是系统的重生。
他们重新绘制了和平洲的“城市生命地图”,把地下管网、生态廊道、人文节点都标注其中。
在改造老城区时,他们没有推倒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