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3/3)
、镰刀、箩筛、簸箕等农具就收满了几大库房。
关键是旅游解说词和广告语,咋都让南归雁不满意。
已经修改几十稿了,他看着仍是直摇头。
文案团队是从省上请来的。
据说都是这几年走南闯北给地方作赋写歌、给旅游景点编故事造神话的“顶流大腕”。
“关键是故事!重要的事我说三遍:故事!故事!故事!”这是负责解说词撰写的头儿一个出了十几本书、名片两面都印满了头衔、名字后边突出烫金了“中华著名文化学者”几个字的应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句名言。
据说应老师兼了七八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还顶着十几个文化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顾问的帽子。
大概是戴得有点多,头发都压荒脱了,只剩下后脑勺一圈圈,形象有点像古画《八仙过海图》里的铁拐李。
应老师多次讲道:“宇宙万物、人类世界,包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家庭、一个英雄、一个人物、一座山脉、一道沟壑、一条河流、一道山梁、一座庙宇、一个道观、一部电影、一台好戏、一块石头、一个山洞……(足足能说二三十个)都是靠故事安身立命的。
没有故事,那就是行尸走肉、皮囊徒有。
一旦有了故事,那就百世流芳、仙气十足了。
譬如北斗镇的七星山,流传中早已是故事成堆、人物成串了,可又为什么没有成为桂林、肇庆的七星岩,台湾、沈阳的七星山,铜鼓、浏阳的七星岭,揭阳、宁德的七星洞呢?为什么?都说为什么?没有好故事嘛!你们的故事有是有,却俗不可耐,缺乏基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看纳鞋底的老太太都会编。
无非是猪八戒用钉耙挖了七道槽;孙悟空用金箍棒戳掉山一豁;王母娘娘把寿桃扔了一个核;太白金星的裤子挂烂一个角……没有任何文化含量嘛!从南到北、由西到东、市市县县、村村寨寨、沟沟岔岔、角角落落,搞旅游开发都是这样编的。
要叫我说,还不如人家给西门庆造故居有吸引力。
你们真要下势搞,就得在解说词上做文章,我看这个比安灯泡、搞晚会更重要。
舍不得在这上面投入,那就是头痛挠脚、背疮胸割、缘木求鱼、抱薪救火呀!当然,我不是说安灯泡、搞晚会不重要,我是说灯泡、晚会就投入了七八百万,而解说词才给七八万,这是本末倒置、抓小放大、饮鸩止渴啊!”
说来说去还是嫌钱给少了。
好吧,既然促上架了,也不在乎再挨一刀,尊重文化人嘛,给,加到二十万!可炮制出来还是凌空蹈虚、越发地八岸不沾。
南归雁看得实在着急,满嘴的火泡都攻到嘴角外堆成草莓状了。
正在这时,安北斗推门走了进来。
他知道,安北斗对“点亮工程”始终有意见,生怕把七座山点亮,望不成星星了。
是他一人看星星重要,还是北斗镇七八万人口的民生经济发展重要?这是一个人的格局、胸襟问题。
安北斗在小镇混的时间长了,心胸也混成一地鸡毛了。
自上大学起,这家伙就把精力和钱财花在观天象上,宁愿挨饥受饿,也要购买装备,多少次夜不归宿,甚至都差点让学校除名了。
有些人爱好啥,一阵子就过去了,他却把天文爱得死去活来,永不回头。
听说他跟妻子一家都弄得水火不容、各奔东西了。
所以“点亮工程”的困境,南归雁也懒得给他说,有时还怕他看笑话呢。
好在安北斗干事还是认真的,并且很有一套办法。
尤其是蒋存驴的丧事,当时整得镇上确实狼狈不堪。
闹到中途,家属甚至已经起灵,要把棺材抬到镇政府门口堵着,就是为了搞臭“点亮工程”。
是安北斗顶在棺材前十二个半小时,才算制止了这场狂风巨澜般的移灵风波。
近二十天,安北斗一直处在一线,从背死人出沟,到最后拉回村里安葬,几乎每一细小关目都是他亲自谈判处理,直到风波平息。
应该说,他是有功之臣,并且是大功臣。
南归雁也想在忙完这阵后,把他的正股级待遇解决了。
不说老同学,人家自已把事情也干到这份上了。
安北斗一进房,先咕咚咕咚喝了满满一缸子水,然后擦擦嘴说:“书记,给换一个活儿吧!”
“我不是说了,没人的时候,你还叫我归雁嘛!看叫得生分的。
换啥活儿?”
“温如风我不想看了。
”
“咋了?”他有点吃紧地问。
“没咋,基本平稳着。
他家麦子今年旺得很,一天恨不得朝地里跑三趟,估计舍不得在这个时候出门去。
收了麦子,我就不敢保证了。
反正我是不想看了。
镇上这么多干部,都换着看一看嘛!”
安北斗这样一说,他反倒放心了。
这个时候也是“点亮工程”最关键时刻,等麦收后,七座山早点亮了,该是迎宾搞民居和农家乐的时候了,温如风即使捣蛋,也能腾出手来应对了。
他就问:“那你想搞啥?”
“随便。
听你书记安排么。
”
“目前的中心工作你都知道,你说你搞啥?”他知道这家伙无论放到哪里,都是一把好手,就看他愿干不。
安北斗有点无奈地:“那就‘点亮’么、安太阳能灯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