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3/3)
,并让爸爸住到牛郎星上。
他说:“一年就只让爸爸和你们见一面吗?”她偏说:“我就要你住到牛郎星上去,就要,就要。
”他说:“好好好,爸爸明晚就住到牛郎星上去。
”回忆起这些细节,他突然一背的虚汗,孩子竟然一语成谶哪!
正在这时,方圆二十多公里的人造银河系突然点亮了。
就在地上“银河”轮廓渐渐清晰时,天空的银河系,却慢慢暗淡下去。
他连珠炮似的咔里咔嚓记录下了瓮底城最后的自然星空那条流淌了数十亿年,甚至百亿年以上的天空河流……
瓮底霎时一片欢腾,鞭炮锣鼓齐鸣、烟花飞溅十里、长夜明亮如昼、“游河”队伍“旋臂式”地运转开花了……
安北斗号啕大哭起来。
一个男人的哭声,是能让黑夜变得惊悚而不安的。
何况像老牛哀嚎。
在巨大的声响面前,老牛的哭声也不过是一粒微尘的悸动而已。
他觉得自已是孤独地进入牛郎星了。
那不正是孩子想要的结果吗?孩子大概是觉得那里很好玩,而他觉得自已是与居住的星球毫不相干了。
53斗转星移
事物的运动规律体现在一切方面。
孟浩然的那几句诗真是吟得绝妙: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不知诗人当时的心境如何,竟然写出这样世事更替、生灭代谢的深刻而又感伤的诗句来。
那是对千古的总结。
也许过去世事发展缓慢,“往来成古今”甚至需用千年百年说话。
而安北斗所面对的寒来暑往、春去秋至的人事更替、涛走云飞,常常像在一瞬间。
有时直感到无法概述、无从说起,而事实已是匆匆过往、花开花谢了。
还是从县城那个“再造一个银河系”说起吧!不能不说一期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功。
因为从市上和省上来的游客迅速攀升,县城几乎家家都搞起了摊点,办起了农家乐。
许多人家也把自已住得宽展的房屋腾出来,做了临时旅馆。
各市县参观学习访问团,络绎不绝。
县接待办主任一天有时得陪十几场宴席,一斤半的酒量,还是常常醉得端直卧在沙发上,等另一波客人来后,被人搀着毅然“奔向战场”。
四套班子领导也是来回客串,端着酒杯常常走错包房。
就这还仍然有被冷落的“级别不够”的参访团长、组长。
从游客量看,方圆二十公里的点亮,暂时已能满足夜间旅游需要。
只是许多地方需补充完善。
安北斗又拾遗补缺地协调了一阵,就想回去。
县城毕竟不是自已的落脚之地。
又听说女儿也被杨艳梅接到省城去了,就觉得再在这里悬浮着毫无意义。
他给南归雁说了几次,南归雁坚决不放,说:“我借你来,就是想把你彻底调到县上工作。
”书记一高兴,你这个协调组副组长,都按正股级待遇对待了,还回去干啥?跟着我干二期三期吧!二期就与北斗镇连片了,回去何必呢?任南归雁再说,他还是要回。
他对看不见星空的地方实在没有兴趣。
加之他恨县城,尤其开会时,经常会碰见前丈人爸;还会面对各种稀奇古怪的眼神,真是唯恐逃之不及了。
安北斗到底还是回去了。
级别问题也得到落实,组织部门为此还专门下了文件,任命他为北斗镇旅游办副主任。
主任一般都是由政府一把手兼。
这也是根据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的新岗位。
安副主任一回来,镇上就炸锅了,说到底还是老同学能办事,借调到县里转一圈,把官一升就回来了!这下也更坐实了他与“南线”的“铁关系”。
旅游办副主任一职,镇上本来另有考虑,鸠占鹊巢,蓝镇长自是很不乐意。
好在安北斗不擅长察言观色,也不怕谁给他脸子看。
他常说:“我干的是公家事,不是谁的私差、家奴!”该咋干,他仍咋干。
镇上不比县上,能各司其职。
基层讲“丑不丑,一合手”。
而北斗镇目前需要“老王打狗,一齐上手”的事,就是甘蔗酒产业发展大计。
自南归雁走后,蓝镇长倒没明确提出关闭“点亮工程”。
但因“点亮”后期维护费的持续不断,难以“寡油壮捻子”,他就及时推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家家做甘蔗酒。
镇上的工作重心一转移,原“点亮工程”就成了“生死由之”状态。
也没人说熄灭,可坏了的灯柱、灯头一旦不维修,也就黑得窟窿眼睛的没了看相。
加上有人来参观,也没人好好接待。
再有人为讨好镇长,给外界撂些怪话,砸些“洋炮”,“点亮工程”很快就成僵死的百脚虫了。
安北斗从县上回来时,七座山上,也就还剩星星点点的灯光在惨淡值守。
逃跑的各种动物似乎都回来了。
他甚至亲眼看见了那只金黄色猫头鹰。
有人说这家伙一段时间跑得无影无踪了,只偶尔回来惨叫几声。
这货一叫,准没好事。
容易让他想到他爹。
医生说,他爹的齁病随时都有可能扯不上气来。
因此,他是不喜欢猫头鹰乱叫的。
可这只金黄色猫头鹰还特别喜欢在他头顶盘旋。
有很多次,他甚至发现这家伙就在他观测星空的附近一守一夜。
毕竟是个不祥物,他也扔石头撵过,但这货有点不长记性。
他喜欢星空归来,但不喜欢这只猫头鹰重返家园。
蓝镇长到现在也没转成书记,“点亮工程”日薄西山,他甚至还有点害怕安北斗上去“奏本”“点炮”。
有一次,他还当着全镇干部讲了一次话,其实是专门讲给安北斗听的:“归雁书记当时非常英明地决策了‘点亮工程’这个发展大计。
他走后,我们也始终在坚定维护着这个工程。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我们也开发了新的甘蔗酒产业。
一家至少吊两千斤甘蔗酒;有条件的,吊三五千斤;能吊万斤的就重奖。
这是符合地方发展实际的老产业啊!但在发展酒业的同时,也一直高度关注着‘点亮经济’。
无奈县城一亮,我们就有些冷清了。
但大家不要气馁嘛,第二期就会把我们再次带动起来,形成‘点亮工程’的航母效应。
现在,我们必须保护好原有设施,不许任何人,尤其是那些放牛娃子,随便到山上把太阳能电池板卸回家安着,那是国家财产,遇见要坚决打击,绝不姑息!这是谋长远的大计呀!是东风书记亲自抓的新型旅游产业啊!请旅游办的安北斗……副主任,一定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绝不允许一块太阳能板再熄灭、再损坏、再丢失!”
蓝镇长讲得振振有词,声震屋瓦,但安北斗心里清楚,全镇重心工作都在甘蔗酒上。
而七座山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是他让不灭就能不灭,他让不卸就能不卸的?为此他还专门找了一次何所长,问有那么多人偷太阳能设备,派出所有啥办法?何首魁顶了一句:“我能把一镇人都关起来?法不责众你懂不?放在山上也是白放,还不如让老百姓弄回家里安着,有的把院子点亮了,有的把庄稼地点亮,防了虫害,我看也不是啥坏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