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隆中对(2/3)
他伸出修长的手指,轻轻点在图纸的核心位置。
那是一个由几根粗壮木轴巧妙咬合而成的结构。
“使君请看,此乃其筋骨。
寻常牛马,力有尽时,山路崎岖,损耗尤巨。
此物不同,其力源于巧构,非赖畜力。
”他的指尖顺着墨线滑动,勾勒出精妙的曲柄与连杆,“此曲柄联动,往复之间,可借地势起伏之势,化重载为省力。
上坡如履平地,下坡则势能自控,不虞倾覆。
”
刘备凑近细看,只见图纸上线条繁复却井然有序,一根主曲柄连接着三组木制连杆,彼此咬合,结构精妙得令人屏息。
连杆末端延伸,支撑起一个宽阔的载物平台,平台下方还有类似轮毂的圆形结构,却非寻常车轮。
“此非轮?”刘备指着那圆形结构问。
“此乃‘自锁棘轮’,”诸葛亮解释道,指尖轻点那圆形结构内部的细小锯齿状墨线,“遇陡坡或需驻停时,此棘轮可自动咬合,如铁钳锁死,纵有千钧之力亦难使其滑退。
此乃关键,若无此物,重载之下,山道险峻,顷刻便有粉身碎骨之虞。
”图纸上,那棘轮内部的锯齿与卡榫结构清晰可见,充满了冷硬的机械美感。
张飞也伸长了脖子,瞪着铜铃大眼:“铁牛木马?不用吃草?军师莫不是会仙法?”他指着图纸上曲柄连杆旁一个不起眼的方形小孔,“这方孔洞又是啥?塞柴火进去烧?俺看那曹营的铁匠铺子,大火炉子呼呼响,莫非军师也要做个铁疙瘩大牛?”
诸葛亮眼中笑意更深,带着一丝对未知可能的期许:“翼德将军好眼力。
此孔洞,亮暂名之‘烟道口’。
寻常牛马之力,终有穷尽。
若他日……能得马钧那般巧匠,或可借水火之力,譬如以沸水之气,催动机关,则此‘木牛流马’之力,或可倍增,真如神助矣!然此乃后话,眼下所制,纯以木构机巧为本,取其省力、稳便、载重之长。
”他点到即止,那“水火之力”的设想如同投入炭盆的一粒火星,虽只一闪,却已在刘备心中点燃了更炽热的火焰。
刘备看着那小小的“烟道口”,仿佛看到了未来吞吐烈焰、力大无穷的钢铁巨兽。
“妙!妙不可言!”刘备抚掌赞叹,眼中光芒大盛,仿佛已看到连绵的木牛流马队伍,驮着堆积如山的粮草,在秦岭巴山的栈道上如履平地,源源不断地支撑着他的大军。
“若得此物,入蜀之路,何愁粮秣不继!先生真乃天赐我也!”
诸葛亮轻轻卷起那承载着后勤变革希望的桑皮纸卷,动作沉稳:“图纸虽具,然欲成实物,尚需良工巧匠,反复试造,非一日之功。
亮愿随使君同返新野,主持此事。
待此物初成,运转无碍,则西图巴蜀之基,方算稳固一分。
”
“好!好!好!”刘备连说三个好字,胸中块垒尽消,只觉天地开阔。
他再次望向窗外,风雪不知何时已悄然减弱,肆虐的呼啸变成了低沉的呜咽。
铅灰色的云层裂开了一道缝隙,一缕微弱的、却无比真实的冬日阳光,如同熔化的金液,艰难地穿透厚重的云幕,斜斜地照射在草庐窗棂上积着的厚厚白雪上,反射出细碎而璀璨的光芒。
那光芒映入刘备眼中,仿佛燎原的星火,点燃了沉寂已久的雄心。
草庐内,炭火依旧旺盛地燃烧着,橘红的火苗跳跃着,奋力驱散着最后一丝从门缝窗隙钻入的寒意。
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人的身影,被放大地投射在堆满简牍的泥墙上,如同即将在乱世画卷上挥毫泼墨的巨人。
刘备紧握着诸葛亮的手,目光却已越过窗棂,望向那风雪渐息的夜空深处。
案几上,那卷承载着“木牛流马”奥秘与“隆中对策”宏图的桑皮纸卷,在炭火的映照下,静静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它不再仅仅是冰冷的线条与墨迹,而是一把钥匙,一把足以撬动眼前这铁板一块的乱世僵局、开启一个崭新纪元的钥匙。
风雪仍在门外低吼,但在这间小小的草庐里,一颗名为希望的种子,已在智慧与信念共同浇灌的沃土中,悄然破土,向着那裂开云层的光,倔强地伸展出第一片嫩芽。
前路依然漫长艰险,荆北的困局、曹操的阴影、江东的未知、蜀道的天堑……都还是横亘眼前的庞然大物。
然而,那幅清晰的蓝图已在心中展开,那件巧夺天工的木牛流马已在图纸上孕育,更重要的是,那照亮前路的明灯,此刻就在身侧。
刘备深吸一口气,草庐内混合着墨香、炭火气息和淡淡竹简味道的空气涌入肺腑,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力量。
建安五年腊月廿三,新野北寨的风雪突然转急。
诸葛亮站在木牛流马的测试场前,看着二十架机械牛在雪地上留下锯齿状轮辙,突然抬手止住队伍:“停!第三架牛蹄铁磨损异常。
”工匠们撬开冻土,发现轮齿内嵌着细小的铁刺——那是曹操细作连夜埋下的“铁蒺藜碎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果然来了。
”诸葛亮用羽扇拨弄铁刺,见刺尖淬着蓝汪汪的毒锈,“这是许昌‘毒铁计’,想让轮轴卡死时崩裂。
”他从袖中取出磁石布袋,沿着车辙一吸,无数铁刺应声附在布上,“传我命令,给所有木牛加装‘铁裙板’,裙板下再挂磁石滚轴。
”
刘备掀开棉帘时,正看见张飞用蛇矛挑着一块变形的铁刺怒骂:“曹操这狗贼,连破铜烂铁都使阴招!”诸葛亮将磁石吸来的铁刺熔入炉中,铁水竟呈现诡异的绿色:“此乃含硫毒铁,需以石灰水淬炼三次方可解毒。
”他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