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商鞅入秦(2/3)
选择了试探。
他知道,君王对于治国之策,往往有不同的偏好,有的喜欢循序渐进的王道,有的偏爱立竿见影的霸道。
他先向孝公大谈"帝道",讲述上古尧舜禹的治国理念,强调道德感化与无为而治。
孝公听着听着,渐渐打起了哈欠,目光也变得游离。
退朝后,孝公便责备景监:"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将孝公的反应告知公孙鞅,公孙鞅却不气馁,反而笑道:"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请复见。
"第二次见面,公孙鞅改谈"王道",说起夏商周的仁政德治,强调礼乐教化与分封制衡。
孝公虽比上次专注一些,却仍未露出兴奋之色。
事后,孝公对景监说:"客善,可与语矣。
"
公孙鞅心中有数,知道时机已到。
他对景监说:"吾下次见王,必以霸道说之。
"景监虽有些疑惑,但见他胸有成竹,便再次为他争取到了面见的机会。
三、论道咸阳宫:霸道之策与君臣相契
第三次会面,咸阳宫内气氛略显紧张。
公孙鞅步入殿中,见孝公正襟危坐,目光如炬地盯着他。
这一次,他不再拐弯抹角,开门见山地说:"夫强国之术,在于赏罚分明,在于农战结合。
今秦国地广人稀,良田未垦,百姓虽勇,却无纪律,此乃弱国之根也。
"
孝公一听"强国之术",顿时来了精神,身体不自觉地向前倾。
公孙鞅继续说道:"昔李悝在魏,行'尽地力之教',奖励耕织,魏国乃强;吴起在楚,明法审令,裁汰冗官,楚国乃盛。
秦国若欲崛起,必当效仿此等变法,却又不能照搬。
魏楚之弊,在于贵族势力过强,变法半途而废。
秦国当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激发百姓耕作之热情;当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使勇士有进身之阶;当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使政令畅通无阻。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到激动处,公孙鞅解下腰间的竹简,展开铺在殿中:"此乃鞅多年研习之变法大纲,分耕战、法治、集权三部分。
耕战者,富国之本;法治者,治国之纲;集权者,强君之基。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孝公越听越入神,不知不觉间,膝盖已从席子上移到了公孙鞅面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先生之策,真乃强秦之良方!然变法非易事,必遭贵族反对,先生可有应对之策?"
公孙鞅正色道:"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君上但需坚定决心,以法治为盾,以赏罚为剑,谁敢不服?昔吴起在楚,虽遭贵族忌恨,却能使楚国强盛一时。
若君上能信任鞅,鞅必能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数年之后,必能东出函谷,争霸天下!"
孝公拍案而起,哈哈大笑:"得先生如得良将,秦国之兴,指日可待!"两人从午后一直谈到深夜,殿外的侍卫换了一班又一班,殿内的烛火灭了又点,君臣二人却浑然不觉。
四、暗流涌动:变法前的舆论与准备
公孙鞅与孝公的彻夜长谈,很快在咸阳城传开。
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