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传承之志(2/3)
法成果的巩固,国内的农业、商业依旧有序发展,秦国的国力稳步上升。
而他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东方,想着要打通三川之地,进入中原腹地,那样秦国的霸业才能真正实现。
终于,机会来了。
秦武王三年,武王派甘茂率领大军进攻韩国的宜阳。
宜阳乃是韩国的军事重镇,城墙高大坚固,守军众多,这一战打得异常艰难。
但甘茂深知武王的决心,硬是带着秦军苦战数月,最终攻克了宜阳。
秦军占领宜阳后,三川之地门户大开,武王大喜过望,亲自率领大军东进,来到了周都洛邑。
望着那象征着天下共主的九鼎,武王豪情万丈,竟想着要举起那代表雍州的龙文赤鼎,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和秦国的强大。
可惜,天不遂人愿,武王虽有神力,但那九鼎太过沉重,他在举鼎时用力过猛,致使双目出血,胫骨折断,当晚便气绝身亡,年仅二十三岁,可谓壮志未酬。
武王的突然离世让秦国陷入了短暂的动荡之中,可秦国的发展之势却并未就此停歇,因为后续的国君们依然肩负着先辈的遗志,要让秦国走向那称霸天下的巅峰。
第三章:昭襄王主政,远交近攻
秦武王去世后,他的弟弟嬴稷在母亲芈八子和舅舅魏冉等人的扶持下登上了王位,即秦昭襄王。
昭襄王即位之初,年龄尚小,朝政大权多掌握在宣太后和魏冉手中。
宣太后手段高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权谋,周旋于各国之间,为秦国谋取了不少利益。
魏冉更是多次领兵出征,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为秦国开疆拓土。
随着昭襄王逐渐长大成人,他开始亲理朝政,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雄图大略。
此时,秦国的国力已十分雄厚,但面对错综复杂的诸侯局势,仍需谨慎应对。
范雎入秦后,向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
昭襄王一听,顿时觉得眼前一亮,深知这一策略正契合秦国当下的发展需求。
秦国开始与远方的齐国等国交好,稳住他们,而将主要的进攻矛头对准了邻国韩、赵、魏三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秦国频繁对三晋之地用兵。
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
这一战堪称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战役。
秦将白起面对赵国名将廉颇,起初双方僵持不下。
后来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白起抓住机会,大败赵军,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经此一役,秦国在诸侯中的威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周边各国人人自危,对秦国的恐惧愈发加深。
除了军事上的胜利,昭襄王在位期间,国内的各项建设也从未间断。
水利工程不断完善,关中地区的灌溉更加便利,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
秦国的手工业也蓬勃发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