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了一身满 第22节(2/3)
怒发冲冠,狠狠一脚将面前御案踹翻在地,一方石砚高高飞起、正砸在方贺眉骨之上,他一动不动跪在原地,鲜血随即缓缓顺着他坚毅的侧脸流淌而下。
“立储之事关乎国本,岂是你一介臣下说如何便如何的!这是朕的江山!大周永远姓卫!还轮不到你颍川方氏指手划脚恣意妄为!”
“方思齐,你以为你自己是什么忠良死节之臣么?”
“朕告诉你,你不是!”
“国之将亡、必有朋党!党争之害何等深重你会不知吗?可你却为扶太子上位而在朝中结党营私舞弊弄权,人人都以你晋国公为东宫党首、唯你马首是瞻!——你要削藩,你要新政,当真桩桩件件都是为了国家?你是为了打压钟氏!你是不容这世上再有一姓与你颍川方氏分庭抗礼!”
“外戚?好,好啊……你说秦王登位钟氏会大兴外戚之祸,那么太子登位呢?——你们方氏便不是外戚了?你方思齐便不会排除异己辖制新君了?”
“你以为你女儿与外臣苟且之事就瞒得那么天衣无缝?你以为你和你儿子为她百般遮掩那些丑事朕就一无所知?你们方氏不是自诩忠良、号称‘无一事不可对天下言’么?如今呢?纵女偷情秽乱宫闱,他日生下的孩子都不知是不是我天家血脉!”
“方思齐,朕告诉你!你晋国公才是朝内最大的奸邪佞臣!你颍川方氏才是我大周最大的祸患毒瘤!”
……那都是些多残酷的话啊。
难道卫峋当真不记得方氏有多少儿郎为国捐躯舍生取义?难道当真不知道方氏两袖清风、立族百年从未贪赃枉法以权谋私?
他都知道的……少年之时初登帝位,更将颍川方氏视作定海神针,他们为他捍卫边疆震慑宗室、清肃朝堂平定叛乱,从未有一刻吝惜己身怯懦藏私。
可那些话却还是轻易脱出了口……年年月月的桎梏太过令人烦扰,颍川方氏就似这世间最刚直不阿的一把尺,他们日日夜夜比照在他身旁、不许他有哪怕一丝错漏偏移——他也知道他们是对的,却终究不能容忍天子尊严为人践踏,也或许冥冥中他也对这个清正至极的家族感到深深的恐惧,群臣万民皆敬其风骨,倘若有朝一日天时改换,他们又会否……夺去这卫氏世代因袭三百年的大好河山?
而此刻晋国公眉间的鲜血已将他的紫服染上浓深的黑红。
左肩重创尚未痊愈,今夜不幸又添新伤,可这些都不是令这位征战半生的名门武将面色惨白的原因,世上唯一能刺伤忠臣的剑锋历来只握在他的君主手中,君心绝而臣心死,世上的事有时复杂至极、有时却又简单得令人啼笑皆非。
“臣惶恐……”
他的声音依旧那么低沉稳健,可难言的悲凉却又深埋在起承转合之间。
“幼时承父兄教诲,当毕生为国效力为君尽忠,或曾愚妄自专鲁顿难驯,却绝无不忠不义不仁不信之心……诚固非不知党争之害,然终因孤掌难鸣而行此下策,亦非臣之所愿矣……”
“臣与陛下偕行数十载,深知陛下有圣君之智仁君之德,既知太子仁孝并非骊山金雕一案主使,又怎忍使骨肉亲子无端蒙冤而为天下唾弃?”
“颍川方氏生为国之剑戟,一族之责便在守卫疆土庇佑黎民,若终为君所忌令主增忧,自当立身自省悬崖勒马——臣请陛下褫夺我之爵位,方氏族人自此避居颍川,往后十年不入长安。
”
“至于臣女……”
他话锋一转,语气忽而温柔起来,在天子惊异愕然的注视中继续缓缓说着。
“她少时离家入宫,自知嫁与太子乃是君恩眷顾无上殊荣,可叹福薄德寡、与殿下终无夫妻之分……与外臣苏瑾虽自幼相识互生情愫,却未曾许诺终身而行失德之事,殿下与皇后亦知二人过往,实非臣有意隐瞒……至于婚后,虽确曾与棣州互通书信,却亦再无其他有辱天家尊严之言行……”
“臣深知子女不教皆乃其父之过,太子妃之罪亦当由臣独担,恳请陛下厚赐一日容臣归家打点,此后必以白身报陛下深恩。
”
语罢再拜,眉间鲜血在满地狼藉间恰似未名之花,亦如孤芳之末路,有种令人心惊的肃穆与悲凉。
甘露殿外寒风呼啸,寅时末刻的天色漆黑不见一丝光亮。
第36章
卯时正刻,太极宫前群臣肃立静候朝议,陛下御驾却久久不至,只有康修文在刺骨寒风中至殿前仓促宣召、称陛下龙体不适今罢朝一日。
……罢朝?
群臣躬身垂首未敢非议,实则各自心中都在打着小算盘——他们都曾听到风声,说今日陛下欲结骊山金雕一案,届时东宫或将失势,废嫡立庶终成定局。
如今却罢朝了,莫非……
太子卫钦亦立于群臣之首,或许因近来所受折磨实在太多,原本病弱的身体瞧着已是更加瘦削,脸颊深深凹陷,目下一片青黑;秦王殿下则照旧风度翩翩,只在听闻他父皇今日罢朝的消息后冷了冷眉眼,回首在御庭扫视一周,果然未见晋国公方贺的身影,心中遂生不安之感,与他兄长错身时更意义颇深地讥讽了一句:“皇兄果然吉人天相,自有晋国公肝脑涂地甘为奔走,只不知他颍川方氏在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