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了一身满 第55节(2/3)
离三军乃是违制之举。
道理都是清楚的,可倏然而至的离别却又难免让人感到恐惧——她的运气总是很差,每回面对这样的事都会直接等来最坏的结果,譬如此前他们也曾在一个相似的夜晚告过别,后来她等来的只有他的“死讯”。
一个“善”字就在嘴边,她却忽而喉头紧涩发不出声,过长的停顿难免暴露胆怯,在他终于抬眼看来的当口面色惨淡苍白如纸。
“……善。
”
她迟一步开了口,也不知亡羊补牢究竟晚是不晚。
那时他的眉头像是皱得更紧了些、看向她的目光又格外晦涩深重,随后一刹便错开了,令一切都模棱两可无从追溯;宫娥手中的宫灯摇摇摆摆,他投落在雪地上的影子便也一并显得飘摇,她的余光瞧见了却觉得即便是这些模糊的光影也比他本尊来得确凿,稍后待他毫不留情地转身离开、拖长的影子还能陪她更久。
“陛下龙体既需静养,朝事迁延便不可免……”
他却没有走,腊月里大雪纷飞寒气袭人,他的声音在一团白气里显得更为低沉深邃。
“若太后有什么为难之事……皆可等臣归朝后再着人去办。
”
——这是一句多复杂的话。
一声“太后”心寒彻骨,昭昭然在彼此间划下泾渭一线,后面那句“等”却又分明透着几许深意——他在担心什么?担心他不在朝时卫弼范玉成之流会伙同洛阳一派威逼于她?甚至复而重演明堂之上公然作乱的闹剧?
可他难道不知道么?
所谓“等他”……才是她平生最害怕的事啊。
心底的悲伤似乎更多了一些,幸而时至今日已不再会痛彻心扉歇斯底里,她默默在千回百转的忧惧里忍耐着苦痛,那时只点头对他说:“既如此,一切便有劳方侯了。
”
他们似乎彼此对仗,他说一句“太后”她便不得不以一声“方侯”回敬,谁也不知一切是怎么变成如今这副模样的,明明他们都不曾作恶,明明他们都早已各自拼尽全力。
她又不禁出神了,大约精神也是强弩之末濒临涣散——先帝驾崩之后最受折磨的人是谁?幼主一个半大孩子、病倒之后便可将一切丢开不管,她却连病的机会都没有,既要小心提防卫弼范玉成作乱、又要料理堆积如山的军报政务,此外更要担负起一个母亲的职责去照料病中的孩子……实在分身乏术。
现在他回来了,于她而言却也算不上多大的抚慰——她知道他不会再拥抱她,在七年前他九死一生归朝后、跪在御阶之下看着她身着皇后袆衣与先帝并肩坐在一起的那一刻起……便再也不会拥抱她。
她在心底自嘲一笑,也不知这世上怎会有如此精妙讽刺之事,抬眼又见落雪纷纷、终归还是落在他的鬓间,十年前在昭应县她便见过同样的一幕,那时还以为彼此间的距离已经足够远,哪料到如今……竟远到让她连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了。
他不知是不是留意到了她那时的目光,眉间严厉的褶皱俨然变得更深,随后又倏然平复了,变成比霜雪更寒凉的漠然;他又对她执礼告退,很快背影便隐没在花色正好的梅树间,他们之间原来是没有缘分的,她明明也不是愚笨的人,怎么竟会在整整十年之后还对此心存侥幸?
“太后……”
伫足盘桓之时朝华已靠近在她耳畔规劝,她亦知自己梦已做得够久,总要醒得再彻底些才好。
“回吧。
”
她面无表情地转过身,缓步向与那人截然相背的深宫走去。
第91章
次日清晨幼帝终于是醒了,神思尚未清明便听观风殿外传来一阵吵嚷之声,过去在先帝身边伺候的王穆亲自躬身侍奉,回话说是董太妃到了、要给陛下送些亲自熬煮的汤药。
“朕何须她凑到眼前献殷勤——”
卫熹一瞬暴怒,久病之后气力尚还虚着、但一朝登基为天子却仍难免令左右宫人瑟缩畏惧。
“让她走——现在就走——”
手边杯盏被狠狠摔碎在地,尖利的声响从内殿一路传扬至外,王穆见状当即示意身后内侍去将那位太妃打发走,又亲自跪到地上安抚情绪激动脸色潮红的幼主;对方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接着又颤声问:“……母后呢?母后在哪里?”
“她去哪里了?是不是被那些人——”
他大约还没忘记先帝大敛之日发生的一切,母后于明堂之上受千夫所指、还被阴平王世子用箭——
“陛下且安心,太后一切安好——”
王穆连忙又劝,大手一下下轻拍着幼主单薄的后背。
“太后昨日在陛下身边守到深夜,如今是回积善宫歇息了……”
卫熹听得此言神情一顿、又反复同身边人确认过多次才终于安下心来,紧绷的身体缓缓放松,额角又隐隐生了一层汗。
“那便好,那便好……”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