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情报先行,经略台湾(2/3)
朱雄英上前,亲手将他扶起,眼中流露出绝对的信任:“好。
我给你一道密令,可从亲军都尉府、锦衣卫、乃至格物司中,任意挑选不超过二十人的精锐。
队伍的名字,就叫‘斥候营’。
记住,你们的身份是商人,你们的船是商船,你们的任务,在功成之前,只存于你我二人心中。
”
“臣,遵命!”
---
三日后,福建泉州港。
这座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港,虽因海禁政策而略显萧条,但码头上依旧人声鼎沸,商旅往来不绝。
在一众准备出海的商船中,一艘毫不起眼的中型福船,正做着离港前的最后准备。
船头悬挂的旗号,是应天府一家名为“四海通”的新商号。
船上的伙计们,个个皮肤黝C黑,动作麻利,看起来与寻常的水手无异。
然而,在无人注意的角落,这些“伙计”的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寻常商人所不具备的警惕与沉静。
“头儿,都妥当了。
”一个身材壮硕如铁塔的汉子,走到船尾一名正在擦拭船舷的文弱书生旁,低声说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书生,正是改换了装扮的梅殷。
而那壮汉,则是他从亲军中挑选的百户,名为铁牛,曾随傅友德在云南征战,丛林搏杀经验丰富,是斥候营的武力担当。
梅殷点了点头,目光扫过自己的队伍。
这十九名队员,是他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从数百份档案中精挑细选而出。
其中有像铁牛这样百战余生的老兵,有锦衣卫中精通追踪与潜伏的好手,有能说数种南方方言的语言天才,更有两名来自格物司的年轻学者,他们不仅要负责操作那些精密仪器,更要记录沿途的水文、气象、乃至陌生的动植物。
这是一支由战士、间谍、学者组成的混合特种部队,是大明帝国为适应全新战略需求,而催生出的第一支“特种兵”。
“按计划行事。
”梅殷的声音压得很低,“出港后,先沿海岸南下,做出前往占城贸易的假象,三日后,于夜间转舵向东,直奔夷洲。
”
“是!”
随着一声悠扬的号角,福船解开缆绳,缓缓驶离港口,汇入了茫茫大海。
航行是枯燥的,却也暗藏杀机。
第四日夜里,当他们脱离近海航线,进入陌生的台湾海峡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巨浪如山,狠狠地拍打在船身上。
整艘船在狂风暴雨中,仿佛一片随时都会被撕碎的树叶。
船员们在铁牛的怒吼指挥下,与风浪搏斗。
他们降下主帆,加固缆绳,死死把住船舵。
梅殷站在船楼里,一手紧抓着立柱,另一只手却稳稳地护着怀中的一个油布包,里面是那份尚未开始绘制的地图。
他透过被雨水模糊的窗户,望着外面电闪雷鸣的骇人景象,心中却异常平静。
殿下说过,大海是最好的试金石。
它会淘汰弱者,筛选出真正的强者。
这支斥候营,连同这艘船,正在经受他们的第一次洗礼。
风暴持续了一夜。
当天光微亮,风浪渐息之时,船虽然有些损伤,但主体结构完好,无一人伤亡。
甲板上,队员们虽然个个精疲力尽,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份经历过生死考验后的坚毅。
他们成功了。
---
又经过两日的航行,在格物司学者依靠星盘与指南针的精准导航下,一片绵延不绝的苍翠海岸线,终于出现在海天之间。
“到了!”了望手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的兴奋。
梅殷举起了千里镜。
镜中,一片原始而生机勃勃的景象扑面而来。
那是一片从未被大规模开垦过的土地。
墨绿色的森林从海岸一直延伸到内陆连绵起伏的山脉深处,浓密得仿佛化不开的绿墨。
巨大的、叫不出名字的树木直插云霄,其间萦绕着白色的水汽,宛如仙境。
沙滩是金色的,细腻而纯净。
成群的海鸟在滩涂上起落,发出清脆的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