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帝国新论,海洋雄心(2/3)
会如何想?他们会觉得,这是朝廷要夺走他们祖辈传下来的基业!到那时,他们据雄关,拥重兵,距京师不过月余马程。
只需一个‘清君侧’的借口,天下便会狼烟四起!”
“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晋武帝身后,诸王争权,引发八王之乱,最终导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历史的轨迹,何其相似!”
朱雄英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响,字字诛心。
“皇爷爷,这不是人心之过,而是制度之祸!我们今日亲手建立的这套内藩制度,就如同一个精巧的牢笼,将我们的子孙后代困在其中。
笼中的猛虎,要么被饿死,要么就必然会冲破牢笼,噬主求生!我们给他们的权力越大,这头猛虎就越强壮;他们距离中原腹地越近,这牢笼就越脆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内封,必为寇!”
最后四个字,掷地有声,宛如惊雷。
朱元璋高大的身躯猛地一颤,脸色在烛光下变得煞白。
他一生杀伐决断,自信能掌控一切,可朱雄英描绘的这幅百年后的凄凉景象,却让他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他不是没想过这些,但从未有人敢如此赤裸裸、如此系统地将这层窗户纸捅破。
他原以为靠着朱家血脉和严苛的家法就能镇住一切,但此刻,他引以为傲的制度设计,在历史的铁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大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朱元璋缓缓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负手而立,凝望着殿外深沉的夜色,一言不发。
他的背影,第一次在朱雄英面前,显出了一丝落寞与疲惫。
他奋斗一生,难道就是为了给子孙埋下自相残杀的祸根吗?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依你之见,又当如何?不分封,则边防空虚。
分封,则终将为祸。
此乃两难之局,无解之题。
”
朱雄英知道,最艰难的一步已经迈过去了。
皇爷爷已经从愤怒的情绪中走出,开始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他走上前,与朱元璋并肩而立,目光同样投向远方。
“皇爷爷,解题之法,不在棋盘之内,而在棋盘之外。
”
他顿了顿,语气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与豪迈。
“这便是孙儿所言的——外封,可为王!”
他转身回到沙盘前,将那些代表藩王的棋子,一个个从大明的疆域版图上拿开,然后,指向了沙盘之外,那片广阔无垠、仅用蓝色颜料涂抹的海洋区域。
“皇爷爷,为何我们总要让子孙们在咱们这一亩三分地里争斗不休?这天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将诸位王叔分封海外,让他们去征服新的土地,建立新的藩国。
如此,则有百利而无一害!”
朱元璋转过身,眉头紧锁:“海外?尽是不毛之地,蛮荒之所,如何建国?”
“非也!”朱雄英断然否定,“自唐宋以来,海路大开。
据那些出海的商人与被俘的倭寇所言,向东,过一片大洋,有‘黄金洲’,遍地是金银;向南,有‘香料群岛’,其上之香料,在欧洲与黄金等价!我大明脚下的这片土地固然富饶,但与整个世界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抛出了一个朱元璋无法拒绝的诱饵。
“皇爷爷一生征战,国库至今不算充裕。
北伐的军费,赈灾的钱粮,哪一项不是捉襟见肘?可若是我们能占据一两座黄金之岛,或控制一片香料产地,其利何止百倍千倍?届时,我大明将再无钱粮之忧!我们可以用海外之利,来反哺中原,可以组建更强大的军队,彻底扫平北元,让百姓永享太平!”
朱元璋的眼神亮了。
作为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皇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钱粮的重要性。
朱雄英的话,为他打开了一扇他从未想象过的大门。
朱雄英趁热打铁,继续剖析:“更重要的是,将藩王们分封海外,他们便与朝廷形成了全新的关系。
”
“其一,地理隔绝。
茫茫大海是最好的屏障。
他们在海外,即便有不臣之心,也断无威胁京师之能力。
他们的存续,反而要仰仗大明本土的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