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核心密议,重臣分歧(3/3)
后勤为先,字字珠玑。
孙儿亦知,我大明水师,目前尚不具备远洋决战之能。
因此,孙儿之策,并非要一步到位,发动一场远征。
”
他伸手在地球仪上,点住了大明东南方一个不起眼的小岛。
“第一步,是‘立足’。
此地,名曰‘琉球’,亦称‘台湾’,孤悬海外,土地肥沃,但其上土着部落,兵备松弛。
其地理位置,恰好扼守南北航路之要冲。
我军可先取此地,作为我大明舰队的第一个前进基地和补给港口。
”
“以台湾为基点,再向南,逐步探索,建立据点,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如此,则可将万里海疆,化作千里之遥。
我军无需一次性万里馈粮,只需分段补给,风险便可降至最低。
”
“至于战法,”朱雄英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海战不同于陆战。
陆战,人多者胜。
海战,船坚炮利者为王!孙儿已请格物院试制新式火炮,其射程与威力,远超元时之旧物。
只要我等船只优于敌,火炮强于敌,便可拒敌于百丈之外,令其不能近我战船分毫。
此乃以‘器’胜‘人’,非以命相搏。
”
徐达听得眼神愈发明亮。
朱雄英所言的“前进基地”、“分段补给”、“火炮优势”,完全是站在军事将领的角度思考问题,将一个宏大的战略,分解成了切实可行的战术步骤。
这让他那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再次火热起来。
最后,朱雄英面向刘伯温,神情变得无比肃穆。
“诚意伯以‘国运’论之,高屋建瓴,孙儿拜服。
伯爷所言‘天道循环’,正是孙儿力主‘外封’之根本原因。
我等今日所为,正是要为我大明,为我华夏,寻一条跳出这宿命循环的通天大道!”
“伯爷言及‘危机’,孙儿亦不敢忘。
故而孙儿从不认为此事可一蹴而就。
孙儿恳请皇爷爷与诸位重臣允准的,并非一场豪赌。
而是一次小规模、可控制的‘验证’。
”
他退回中央,对着朱元璋深深一拜,声音铿锵有力。
“孙儿恳请皇爷爷,允准孙儿以太孙之名,秘密组建一支小型的远洋探索舰队。
船不过三十艘,兵员不过五千。
所需钱粮,孙儿愿以东宫之份例,及未来数年之岁赐先行垫付一部分。
舰队成行后,首要目标,便是拿下台湾,建立据点,验证航路,绘制海图,带回确切的物产与情报。
”
“若此役功成,则证明孙儿之策,绝非虚言妄语,我大明便可据此为基,徐图大业!若此役失败,其损失亦在可控范围之内,所有罪责,由孙儿一人承担!绝不牵连朝廷国策!”
一番话,有理有据,有数据,有步骤,有担当。
他化解了朱标的财政与道德疑虑,解答了徐达的军事与后勤难题,更承接了刘伯温的国运宏论,并将其化为了一个具体的、风险可控的行动方案。
暖阁内,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朱标望着自己的儿子,眼中满是震惊与复杂。
他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这个孩子。
这已经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少年,而是一个有着周密计划和坚定意志的战略家。
徐达的呼吸微微有些急促,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的舰队插上龙旗,在碧波万顷之上,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版图。
刘伯温那紧闭的双眼下,嘴角似乎微微向上牵动了一下。
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御座之上的朱元璋身上。
这位大明帝国的开创者,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但他那放在扶手上,规律敲击的手指,却悄然停了下来。
他盯着自己的长孙,看了许久许久,那眼神,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看个通透。
“好一个‘验证’之策……”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此事,干系太大。
咱,不能只听你一面之词。
”
他站起身,走到众人中间,目光如电。
“标儿,你仍为储君,当思社稷之稳。
你的顾虑,是国之基石,不可不察。
”
“徐达,你是大将军,当思兵事之险。
你的谨慎,是军之保障,不可不备。
”
“伯温,你观天象,察国运。
你的警示,是朝之镜鉴,不可不听。
”
“今日之议,暂且到此。
但此事,并未了结。
”朱元璋的目光最后定格在朱雄英身上,“从今日起,你,朱雄英,协同兵部、户部、工部,给咱拿出一份详尽到每一个铜板,每一颗钉子的计划书来。
咱要看到船的样子,炮的图纸,兵的员额,钱的来去!”
“咱要知道,你的这些话,究竟是少年人的豪言壮语,还是真正可以撑起我大明未来的擎天之柱!”
一言既出,四座皆惊。
朱元璋没有同意,但更没有否定。
他巧妙地将决策延后,却用一个实际的行动,将朱雄英的构想,从“空谈”,推向了“实操”的第一步。
分歧仍在,疑虑未消。
但那扇通往星辰大海的门,已经被这位铁血帝王,亲自推开了一道缝隙。
一道金色的阳光,从那缝隙中透射而入,照亮了少年人坚毅的脸庞,也照亮了这间决定着帝国未来的小小暖阁。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