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改革深入,万民拥戴(2/3)
问,声音里带着颤抖。
陈老汉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没有回答。
他不敢信,可又忍不住地希望。
终于,一名小吏拿着一本崭新的簿册,高声喊道:“陈大有!”
陈老汉一个激灵,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了过去,“官爷,小人……小人就是陈大有!”
小吏看了他一眼,核对了户籍,然后在簿册上用朱笔画了一个圈,递给他一块刻着“陈大有,上田七亩”的木牌。
“按人头分的,你家四口人,分到七亩上田。
这是地契文书,按个手印,这地以后就是你的了!今年秋收,除了上缴国库的皇粮国税,剩下的,就全都是你自家的了!”
“我……我的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老汉颤抖着手,接过那块沉甸甸的木牌,仿佛有千钧之重。
他翻来覆去地看着,又看向那份盖着官府大印的文书,上面的墨迹还未全干。
他突然“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不是对着官吏,而是对着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
他伸出那双满是老茧和裂口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泥土,就像在抚摸自己孩子的脸庞。
下一刻,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竟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那哭声里,有太多的辛酸,太多的委屈,但更多的,是压抑了一辈子的狂喜与感激。
“老天爷开眼了啊!皇上,太孙殿下……你们是活菩萨啊!”
他的哭声仿佛一个信号,越来越多接到地契的农民,都情不自禁地跪倒在地,亲吻着这片终于属于自己的土地。
哭声、笑声、欢呼声,响彻云霄,汇成了一曲最朴素,也最动人的赞歌。
相似的场景,在苏州,在湖州,在整个江南,不断上演。
那些被士绅集团盘剥的财富,如今正以最直接的方式,回馈给这片土地上最勤劳的人民。
而在遥远的北方,山东与河南,改革也因地制宜地展开。
这些地方土地兼并虽不如江南严重,但官吏腐败、豪强横行,百姓的日子同样苦不堪言。
朱雄英派出的巡察御史,手持尚方宝剑,以雷霆之势,先清吏治,再均田地。
同时,一种被称为“新式龙骨水车”和“改良曲辕犁”的农具,也由官府半卖半送地推广到田间地头。
起初,当地的百姓也是将信将疑。
他们用惯了祖辈传下来的老物件,对这些“新玩意儿”抱着天然的警惕。
直到第一个敢于尝试的村庄,在官府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新式水车轻而易举地将河水引入了旱田,用改良犁节省了一半的力气,多开垦出两成的荒地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俺的娘嘞!这玩意儿,比牛还好使!”一个壮硕的山东汉子,看着哗哗流淌的渠水,激动得满脸通红。
怀疑,在亲眼所见的实效面前,迅速消融。
取而代之的,是近乎狂热的追捧与信赖。
一时间,整个大明朝的田野上,都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曾经死气沉沉的村庄,如今充满了欢声笑语。
百姓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干劲。
---
改革的成效,很快便通过最直观的数据,汇总到了朱雄英的案头。
-粮食产量:得益于土地重新分配激发的积极性,以及新农具、新技术的推广,洪武十七年的夏粮,江南地区预计增产三成以上,山东、河南等地增产也超过两成。
-国家税收:以往被士绅地主隐匿、逃避的巨额田赋,如今随着鱼鳞图册的重新核定,尽数归于国库。
仅江南一地,预计秋后入库的税粮,就将比往年翻上一番!
-民生改善:失地流民大量减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因为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开始有余钱购买盐、布等生活必需品,一些市镇的集市,也变得空前繁荣。
改革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改革后,是仓廪日渐实,百姓始安居。
这鲜明的对比,胜过任何华丽的辞藻。
然而,朱雄英并不满足于这些冰冷的数字。
他想亲眼去看一看,亲耳去听一听,这场由他亲手推动的变革,到底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他换上了一身普通的青色布袍,只带了化名“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