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朝堂风云,舌战群儒(3/3)
聋发聩,“我请问诸位,北元虽退,其患已绝乎?倭寇扰边,其患已平乎?真正的王道,不是闭门独善其身,而是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将战火烧在敌人的土地上,而非我大明百姓的家园里!”
“至于海外孤军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他走到殿中,仿佛脚下就是一幅巨大的舆图。
“我军将先取台湾,此地距福建不过一日航程,可作前进之基。
再下吕宋,以为南洋之枢纽。
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建立起一条由无数岛屿串联而成的海上长城!每一处藩屏,皆是我大明的堡垒,亦是商船的驿站。
大军有依托,粮草有中继,何来孤军之说?”
“我大明之龙旗,将不仅飘扬于长城之上,更将飘扬于万里海疆!我皇爷爷的恩威,将不仅覆盖九州方圆,更将播撒至日出日落的每一寸土地!《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东海之滨,南海之涯,难道就不是我大明的‘率土之滨’吗?将陛下之教化,传遍四海,令万国来朝,沐浴天恩,这才是真正的王道!这才是足以超越汉唐,光耀千秋的不世之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番话,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他将一场充满铜臭味的“商业冒险”,升华为一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积极防御”,一次播撒皇恩教化的“王道之举”,一次开创万世基业的“不世之功”。
整个奉天殿,鸦雀无声。
任淳、詹徽等人,面色惨白,张口结舌,却再也说不出一个字来。
他们所有的论点,无论是基于道义、财政、军事还是法理,都被朱雄英以一种更宏大、更长远、更具说服力的视角,彻底地、系统地瓦解了。
他们引以为傲的经史子集,在朱雄英超越时代的战略格局面前,显得如此僵化而脆弱。
这已经不是一场辩论,而是一场降维打击。
御座之上,始终沉默的朱元璋,那双深邃的眼中,此刻正燃烧着熊熊的火焰。
他看着自己这个年少的孙儿,独自一人,面对着满朝文武的诘难,舌战群儒,竟是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姿态,取得了完胜。
他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需要庇护的孩童,而是一个真正拥有帝王之才、雄主之姿的继承者。
他缓缓站起身,沉重的龙袍在地板上发出轻微的摩擦声,每一下,都敲击在所有人的心上。
“都说完了?”
他威严的目光扫过全场,无人敢与之对视。
“好,好一个‘率土之滨’!好一个‘王道之举’!”
朱元璋的声音,如洪钟大吕,在殿内轰然炸响。
“咱朱元璋这辈子,从一个放牛娃,做到这九五之尊,靠的不是守着那几亩薄田,靠的不是圣贤书里的空话!靠的是一个‘争’字!与天争命,与地争粮,与元虏争天下!”
“如今,咱的孙儿,要为咱大明,去和那茫茫大海争一个万世基业!你们这群读了一辈子书的饱学之士,却只知道抱着祖宗的牌位哭哭啼啼,畏首畏尾!”
他猛地一指阶下噤若寒蝉的任淳、詹徽等人,怒喝道:“尔等所谓之忠,不过是固步自封的愚忠!尔等所谓之智,不过是明哲保身的乡愿!与咱大孙的远见卓识相比,尔等,皆是碌碌无为之辈!”
“传咱旨意!”
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海外经略’,乃我大明定国之策!擢升皇太孙朱雄英为‘海外经略使’,总揽其权!设‘大明皇家海洋商社’,由太孙全权节制!户部、兵部、工部,全力协同,不得有误!但有阳奉阴违、怠慢阻挠者,以叛国论处,杀无赦!”
“此议,再无复议!钦此!”
言罢,他猛一拂袖,转身离去,只留下一个伟岸如山的背影。
“陛下圣明!皇太孙殿下千岁!”以徐达、李善长为首的支持者,率先跪拜,山呼之声,响彻大殿。
其余的官员,无论心中作何感想,此刻也只能纷纷跪倒,叩首领旨。
丹陛之下,朱雄英静静地站着,阳光透过殿门,在他身上洒下一片金色的光辉。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思想的障碍已被扫清。
一艘名为“大明”的巨轮,将在他的引领下,缓缓调转船头,告别沿袭了千年的内陆河道,向着那片充满未知与财富的星辰大海,正式启航。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