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变法图强,撼动根基(3/3)
乱田’!请陛下三思,万万不可!”
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几乎汇成了一股声浪,要将朱雄英淹没。
他们引经据典,言辞激烈,将这道疏折批判为祸国殃民的恶法。
他们每一个人,身后都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地主家族,朱雄英的改革,无异于在剜他们的心头肉。
朱雄英静静地站在殿中,任凭这些攻击如惊涛骇浪般拍打在自己身上。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慌乱,反而带着一丝悲悯。
待到殿上的声音稍稍平息,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殿。
“诸位大人,慷慨陈词,句句不离‘祖宗之法’、‘国家纲常’。
孤,只问诸位一个问题。
”
他环视全场,目光如电,直刺人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朝太祖高皇帝,昔日为何揭竿而起?是因为元廷的‘祖宗之法’不够好吗?是因为元廷的‘纲常伦理’不够严吗?”
“不!”朱雄英的声音陡然拔高,振聋发聩,“是因为官逼民反,是因为百姓活不下去!是因为千里饿桴,易子而食!那才是真正的动摇国本!万千百姓的性命,才是最大的纲常!让天下人有饭吃,有衣穿,才是我大明最根本的祖宗之法!”
他转向刘三吾,目光灼灼:“刘大人,您饱读诗书,可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舟,是社稷,是皇权。
水,是天下万民!你们口口声声维护的‘国本’,究竟是这承载着大明江山的万千水滴,还是舟上那些不事生产,却占据了最好位置,还要在船底凿洞自肥的蛀虫?”
“你……你血口喷人!”刘三吾气得脸色发紫,指着朱雄英的手都在颤抖。
朱雄英冷笑一声,不再理他,而是面向龙椅上的朱元璋,朗声道:“皇爷爷!孙儿的‘新制’,说一千道一万,核心只有九个字——‘抑豪强,固皇权,安万民’!”
“如今豪强兼并土地,坐拥佃户,形同土皇帝,此为皇权之大患!孙儿要削弱他们,将土地的最终控制权,将亿万农民的归属感,重新收归于皇权之下!”
“如今百姓辛苦一年,七成归于地主,自己落不得温饱,遇灾年便流离失所,此为天下之大患!孙儿要让他们劳有所得,心有所盼,让他们知道,这天下,是皇爷爷您的天下,不是地主老财的天下!”
“此法,或许会得罪满朝的士绅,但必将赢得天下的民心!请问皇爷爷,请问诸位大人,究竟是士绅的利益重要,还是天下万民的心重要?究竟是少数人的富贵重要,还是我大明江山的万世安稳重要?”
一声声质问,如重锤一般,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那些刚刚还义愤填膺的官员,此刻竟无一人敢再出声。
因为朱雄英成功地将这个问题,从“经济改革”,上升到了“政治站队”。
反对新制,就是与万民为敌,与皇权为敌,就是动摇大明江山的罪人!谁敢担这个罪名?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看着自己这个舌战群儒、光芒万丈的大孙,心中涌起无限的豪情与快慰。
他缓缓站起身,洪亮的声音响彻奉天殿。
“咱意已决!”
“皇太孙所奏《均田新制疏》,准了!即日起,以应天府皇庄及紫金山麓官田为试点,由皇太孙全权督办!户部、工部全力配合!若有阳奉阴违、暗中作梗者,一律以谋逆论处,绝不姑息!”
“陛下圣明!”朱雄英与少数支持的官员立刻跪下谢恩。
而刘三吾等人,则面如死灰,瘫软在地。
他们知道,一场无可避免的风暴,已经降临。
退朝后,朱雄英走在宫道上,春日的阳光照在身上,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
他赢了朝堂上的辩论,但这只是开始。
一名格物司的密探,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后,递上了一张纸条。
朱雄英展开一看,瞳孔骤然收缩。
纸条上只有寥寥数行字,记录了最近几日,江南数个顶级士绅家族的当家人,以赏花、品茗为名,在苏州太湖的东山岛上秘密集会。
其中,甚至有几个已经告老还乡的前朝重臣的名字。
他赢了明面上的战争,但敌人,已经开始在暗处集结。
他们不会再用商战那等粗浅的手段,也不会再用朝堂辩论这种无力的抗争。
他们所掌握的,是渗透到帝国毛细血管里的权力网络,是“天地君亲师”的道德枷锁,是足以让任何政令化为无形的软刀子。
一场真正的、足以撼动整个帝国根基的政治风暴,已在酝酿之中。
而他,朱雄英,正站在风暴的最中心。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