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东瀛初探,敌情侦察(2/3)
了一处高地,拿出纸笔和炭条,借着微弱的星光,开始飞快地绘制地形草图。
海岸线的走向、村落的布局、附近水源的位置、可能存在的防御哨塔……一切有价值的信息,都在他的笔下迅速成型。
与此同时,张三则悄悄靠近村边的一个晾晒渔网的架子,从上面取下了一小片破损的渔网。
这是勘测当地生产水平的最直观证物。
潜伏了约莫一个时辰,村子里传来一阵犬吠,随即是一个男人粗暴的呵斥声和一个女人的哭泣声。
林远和张三对视一眼,立刻压低了身体。
只见几个身穿简陋腹甲,腰间挎着太刀的武士,粗鲁地从一间茅屋里拖出两个瘦弱的青年,不顾他们家人的哭喊哀求,用绳子将他们捆了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菊池大人正在与大友家开战,需要人手!这是你们的荣幸!”为首的武士用生硬的东瀛话大声吼道,“再敢哭闹,连你们的房子一起烧了!”
说完,他们便押着两个新抓的壮丁,骂骂咧咧地离开了村子,向着内陆深处走去。
夜色重新归于沉寂,只剩下那间茅屋里传来的、被死死压抑住的啜泣声。
林远与张三悄然退回了岸边,与其他队员汇合,迅速返回了船上。
“头儿,听清楚了,”张三的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和凝重,“他们提到了‘菊池’和‘大友’,说他们在打仗。
这和太孙殿下说的一模一样!东瀛人自己打起来了!”
林远点了点头,目光深沉。
情报得到了初步证实,但这还远远不够。
他需要的,是更精确、更详尽的情报。
在接下来的七天里,林远的“海东青”斥候队化整为零,展开了一场教科书式的立体侦察。
——海上勘测组,由经验最丰富的水手组成。
他们驾驶着舢板,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在夜色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地潜入博多湾。
他们用系着重铅的绳索,一寸一寸地测量着航道的水深,将数据密密麻麻地标注在海图上。
哪里的海底是淤泥,哪里是礁石;哪里的水流湍急,哪里又风平浪静,适合大船停泊,无一遗漏。
几天下来,一张比东瀛人自己绘制的还要精确百倍的博多湾水文图,已然成型。
——陆上渗透组,由林远亲自带领。
他们不再满足于远观,而是选择了一个暴雨之夜,伪装成遭遇海难的明国商贩,故意将一艘破船弄到一处偏僻的海岸“搁浅”。
当地的领主,一个依附于大友氏的小豪族,果然将他们“救”起。
面对盘问,林远等人表现得惊恐而卑微,用张三那半生不熟的语言,配合着珍贵的礼物——几块洁白的“明糖”和一把小巧的精钢小刀——很快就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在这个物资匮乏、战乱不休的地方,来自天朝上国的任何一点小玩意,都足以让这些乡下武士视若珍宝。
在“养伤”的几天里,他们通过与守卫、仆役的闲聊,套取了大量关键情报。
情报一:势力确认。
九州北部,确实由“大友氏”掌控,他们效忠于在京都的“北朝”幕府。
而九州中南部,则是“菊池氏”的天下,他们拥立的是偏安一隅的“南朝”天皇。
双方势同水火,常年征战不休。
情报二:军力评估。
大友氏的军队,装备相对精良,有少量的铁炮(从南蛮商人处购得的火绳枪),但士兵多为临时征召的农夫,士气不高。
而菊池氏的武士,则以悍不畏死着称,是九州最顽强的军事力量,其领袖菊池武朝,更是一位颇具威望的将领。
情报三:民心向背。
连年的战乱,早已让九州民不聊生。
无论是大友氏还是菊池氏,为了支撑战争,都对领地内的民众进行着残酷的压榨。
百姓们对这些高高在上的大名,只有畏惧,毫无忠诚可言。
他们渴望的,仅仅是和平与一顿饱饭。
林远甚至亲眼见到,大友氏的征兵队从村子里拉走最后一个男丁时,那家的老人,竟朝着大海的方向,用东瀛话绝望地哭喊:“海那边的神明啊,快来终结这该死的一切吧!”
这句话,让林远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民心可用!*
这四个字,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心头。
第八天夜里,林远带着他的人,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