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远洋舰队,初露峥嵘(1/3)
初夏的日光,慷慨地倾泻在应天府以西的龙江之上。
江水浩荡,千帆竞渡,而江岸边那片延绵十数里的巨大工地,却比江上的百舸争流更加夺人心魄。
这里是龙江船厂,大明帝国最大的造船基地。
然而,今日的龙江船厂,与往昔截然不同。
原本的喧嚣之上,更添了一份近乎疯狂的炽热。
数以万计的工匠赤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闪烁着汗水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木料的清香、桐油的浓郁以及钢铁被锻打时的独特气息。
整个船厂仿佛一头苏醒的巨兽,而它的心脏,则在最核心区域的一座巨型干船坞中,发出沉重而有力的搏动。
这里,正在诞生一个前所未有的造物。
“起!”
随着首席总师汪道涵一声嘶哑的呐喊,上百名壮汉齐声怒吼,肌肉贲张如山岩。
他们合力拖拽着巨大的绞盘,粗如儿臂的麻绳被绷得笔直,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在绳索的另一端,一根长达二十丈、由整根巨大铁力木制成的巨木,被缓缓吊起。
然而,这并非龙骨。
它只是即将构成那匪夷所思的“箱型龙骨”的一块侧板。
汪道涵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双眼布满血丝,手中紧紧攥着一卷已经磨出毛边的图纸。
这一个月来,他几乎未曾合眼。
图纸上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标注,都已深深刻入他的脑海,却又在现实中不断向他发起挑战。
“汪师傅,龙骨之外,可有第二根脊梁?”
太孙殿下的这句问话,如同一道魔咒,日夜在他耳边回响。
现在,他正在亲手将这个“魔咒”化为现实。
传统的龙骨,是一根贯穿船体首尾的实心巨木,是船的“脊椎”。
而朱雄英设计的箱型龙骨,却是一个巨大、中空、由多层木板和肋骨构成的箱式结构。
它不仅是脊椎,更是躯干!
“对准卯榫!慢!再慢一点!”汪道涵的声音盖过了现场的嘈杂。
巨木被缓缓放下,与早已铺设好的、同样巨大的龙骨底板精准地嵌合在一起。
数十名经验最老道的木工立刻蜂拥而上,用特制的铁锤将一枚枚浸泡过桐油的巨大樟木钉,狠狠砸入预留的孔洞中。
“咚!咚!咚!”
沉闷的敲击声,仿佛在为这艘巨舰敲响心跳。
箱型龙骨的内部,并非空无一物。
按照图纸,里面纵横交错地填充着更小的铁木与樟木肋条,形成无数个稳固的三角结构,宛如人体的骨骼肌理。
这种设计,不仅让龙骨的结构强度呈几何倍数增长,更重要的是,它将整艘船的承重,从一条线,分散到了一个面上。
一位跟随汪道涵多年的老匠人,抚摸着那结构复杂却又充满力学美感的内部,喃喃自语:“干了一辈子船活,从未想过龙骨还能这么造……这哪里是龙骨,这分明是一座水下长城!”
汪道涵闻言,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
是的,长城!一座足以抵御任何海洋风暴的移动长城!
这,就是“先驱号”的根基。
---
挑战,接踵而至。
当箱型龙骨这条“脊椎”稳固之后,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为这具骨架装上“肋骨”。
按照朱雄英那“长宽比四比一”的全新线型设计,“先驱号”的船体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流畅曲线。
它既有福船尖底的破浪之能,又融合了沙船浅底的稳定性,船身修长,线条优美得如同游鱼。
美丽,意味着极致的建造难度。
问题出在了肋骨的弯曲上。
要让那些直径超过三尺的巨型肋材,弯曲成图纸上要求的、平滑而精确的弧度,难如登天。
“总师!不行啊!”一名负责蒸汽房的匠头满头大汗地跑来,“这铁力木太硬了!用老法子蒸,要么弯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