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千里寻货(1/3)
供销社仓库的铁门在陈志远面前重重关上,扬起一片尘土。
他攥着空荡荡的麻袋,指节发白。
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被拒了,全县供销系统的辣椒仿佛一夜之间蒸发。
"陈主任,真不是我不帮忙。
"仓库管理员老张从门缝里挤出半张脸,"上头下了死命令,辣椒一律调往县酱菜厂。
"他左右张望后压低声音,"赵局长亲自抓的..."
秋日的阳光刺得陈志远眼睛发疼。
他摸出怀里的采购单——红旗公社饮食服务公司,两千瓶辣酱订单,交货期只剩十二天。
而厂里的辣椒库存,最多撑三天。
回厂的路上,拖拉机每颠簸一下,陈志远的心就沉一分。
路边田里的晚稻已经收割完毕,裸露的田垄像老人干瘪的肋骨。
前世他的食品帝国从未为原料发愁过,全球供应链随时待命,而现在...
"陈哥!"王小军从厂门口飞奔而来,裤腿上沾满辣椒籽,"苏会计说又退了五家预订!"
厂院里弥漫着呛人的辣椒味。
工人们三三两两蹲在墙角,见陈志远回来,纷纷投来期待的目光。
苏晓梅正在账本上划掉一行行数字,抬头时眼圈发红:"饮食公司的张科长刚捎话,要是延期交货,要罚三倍定金..."
陈志远望向仓库方向。
王丽华正带着几个女工翻检最后几袋辣椒,抖出每一粒可用的残渣。
这个供销社出身的姑娘最清楚形势——在计划经济体系下,没有指标连一粒盐都买不到,何况是赵建国重点"关照"的物资。
"开会。
"陈志远扯下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脸。
五人围坐在砖块搭成的"会议桌"前,煤油灯的火苗在风中摇曳。
陈志远用炭笔在旧报纸上画出两条路线图:"方案一,高价收购黑市辣椒,成本翻三倍,利润归零。
"
"黑市也没货了。
"王丽华咬着铅笔头,"我托人问过,赵建国派人盯着,见我们就抬价。
"
"方案二,"炭笔重重划出一道线,"自己种。
"
众人愕然。
苏晓梅先反应过来:"可辣椒生长周期至少三个月..."
"所以要找早熟品种。
"陈志远翻出本《中国蔬菜栽培》,"安阳'五月红',六十天成熟。
"他指向一幅模糊的黑白照片,"问题是种子。
"
屋内一片寂静。
王小军突然拍腿:"我舅在安阳农科所!"
希望的火苗刚燃起就被王丽华浇灭:"跨省调运种子要省级介绍信,赵建国肯定卡死。
"
陈志远的炭笔在报纸上戳出个黑洞。
前世他处理过无数次供应链危机,但都有资本和法律的武器。
而现在,他连一粒种子的运输都要受制于人...
"分拆。
"苏晓梅突然说。
见众人不解,她拿起炭笔在陈志远的图上添了几道:"种子体积小,可以人肉带回少量,先解决试种需求。
"笔尖又画出一个圈,"等收获后再自留种,就再也不受制于人。
"
煤油灯"啪"地爆了个灯花。
陈志远望着少女被灯光镀上金边的侧脸,突然想起前世那个帮他度过IPO危机的女CFO——同样的冷静,同样的创造性思维。
"就这么办。
"陈志远拍板,"我和小军去安阳,晓梅守厂,丽华姐想办法搞介绍信。
"
"钱呢?"王丽华一针见血,"厂里流动资金只剩二百多。
"
苏晓梅站起身,解下手腕上的银镯子:"这个值三百。
"
镯子在桌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缠枝花纹在灯光下泛着柔光。
陈志远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苏母给女儿的嫁妆,前世苏晓梅直到出嫁那天才戴上它。
"写借条。
"他掏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顿了顿,"月息一成,三个月内赎回。
"
苏晓梅按手印时,指尖微微发抖。
王丽华突然也掏出个布包:"加上这个。
"里面是一对金耳环,"我结婚时婆婆给的。
"
陈志远喉咙发紧。
前世他融资时,那些风投大佬随手就是百万支票,却从没人把贴身首饰押给他。
这五百元在1980年,是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
"三天内出发。
"他收起首饰,声音异常坚定,"丽华姐,介绍信..."
"明天给你。
"王丽华眼中闪着决绝的光,"我认识县农业局的小车司机。
"
晨露未干时,陈志远已经蹲在试验田里记录最后的数据。
这半月培育的"低辣度"配方刚通过饮食公司验收,没想到原料就被卡了脖子。
他拔下一株病怏怏的辣椒苗,根须上缠着几缕可疑的白色纤维——像是被人为添加的病害。
"陈哥!"王小军气喘吁吁地跑来,"王姐搞到介绍信了!"
信纸上盖着县农业局的红章,内容写着"良种考察",有效期十天。
这种模糊的表述给了他们操作空间,但风险也极大——若被查出真实目的,足够定个"投机倒把"罪。
"司机老刘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