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外星探测器初解析,先遣队准备完毕(2/3)
.01飞秒的精度捕捉探测器外壳的量子涨落。
首席解码员张明远突然发现,当氦氖激光以特定频率扫过表面时,那些看似无序的凹痕会投射出克莱因瓶状的全息投影。
这些全息投影不仅在视觉上呈现出复杂的拓扑结构,还显示出一种未知的能量波动模式。
随着第九代石墨烯探针深入探测器接口,材料分析组在纳米尺度下观测到原子以八面体准晶形式排列。
这种类似外星合金的物质在强磁场中竟会呈现超流体特性,其导热系数达到理论值的1.2×10^6倍。
“报告总指挥,外星探测器表层扫描已完成。
”赵明博士推了推智能眼镜,全息投影在解析舱内展开三维结构图,“其外壳采用类石墨烯叠层材料,每层厚度仅0.3纳米,叠层间隙填充着某种液态金属。
更惊人的是……”他调出光谱分析数据,“这层极薄的液态金属,大概率是紫金。
”
而由精密工程团队连夜搭建的μ子成像系统则显示,探测器内核竟存在着违背拓扑学法则的超维结构。
这种超维结构不仅打破了现有的物理学理论框架,还暗示着探测器可能来自一个能够一定程度利用其他维度的外星文明。
更令人困惑的是,每当试图用中微子束探测其动力核心时,所有传感器都会接收到类似莫比乌斯环的能量读数。
这种能量读数不仅具有非线性特征,还表现出一种周期性的波动,仿佛在传递某种信息或信号。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能量读数可能与探测器内部的某种未知能源系统相关,该系统似乎能够操控和转换不同形式的能量,甚至可能涉及量子纠缠现象。
量子场论专家赵立春颤抖着推了推眼镜:“这些能级跃迁模式...完全符合卡-丘流形在镜像对称下的能量映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信号破译组在第三日凌晨迎来转机——当把接收到的脉冲信号转换为超弦振动模式后,副研究员陈雨欣意外发现这些波动完美契合黎曼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
数学顾问团队立即构建起包含二十六个虚数维度的解码模型,在量子计算机运行至第9^18次迭代时,一段以分形语法编写的信息逐渐显现:那竟是银河系英仙座主旋翼部分旋臂的三维动态星图,标注着七处疑似外星文明的闪烁坐标。
得到坐标的孔方佳立刻通知万成眉的深空监测司令部,让激波涟漪监测中心和深空望远镜阵列指挥部调出部分监测卫星,对这七处坐标展开密切监测。
这天孔方佳正在实验室里看数据,“佳哥!”李艳的声音这时从实验室密封门外的对话器传过来了,“曲战二型空天战斗飞船已经完成试飞了,今天量产型第一艘等会正式下线,你不去看看吗?”孔方佳才发现自己这段时间都把时间埋进实验室了,“嗯,我这就过去。
”说罢,孔方佳走到换衣室,脱掉了全身静电防尘服,换回了作训服外套,走出了实验室的密封门。
两人很快就一起乘机甲赶到了基地航空港,一艘巨大的曲战二型空天战斗飞船静静的停在停机坪上。
这艘空天战斗飞船,按孔方佳提出的要求,是一艘结合战列舰和航天母舰为一体的超巨型空天战斗母舰,整体体积超过了100万立方米,超过了华夏第三艘水上航空母舰003号总体积的两倍以上,可以搭载300名机甲战士,100艘雀鸟型有人小型战斗飞船,再有大量的无人战斗飞船和各类型机器人,拥有8门大型反物质炮,是一个巨大完整的可以长期深空作战的太空战斗飞船,与曲战一型空天战斗飞船有着巨大的不同。
孙晓和舰长王海此时迎了上来,孔方佳和李艳在孙晓、舰长王海和技术副舰长的陪同下,花了3个小时粗略的视察了整艘空天战船,并在指挥台指挥战船进入太空,进行了简单的演习作战,进行了月球打靶等战斗动作,王海详细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