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孝堂迷图(一)(2/3)
约莫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山顶。
眼前是一座单檐悬山顶的石筑祠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全部用青石砌成,古朴庄严。
"这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小林自豪地说,"比着名的武梁祠还要早几十年。
"
石祠内部空间不大,但保存完好。
墙壁上刻满了精美的汉代画像,有车马出行、宴饮乐舞等场景,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老邻居如获至宝,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着细节。
老张则对建筑结构更感兴趣,研究那些两千年前的石榫卯。
我注意到石祠一角的地砖有些松动,蹲下身查看。
"别碰!"小林突然喊道,"那是文物!"
我缩回手,但眼尖地发现那块松动的地砖边缘似乎有什么东西。
趁小林给老张讲解画像内容时,我悄悄用钥匙轻轻撬了撬地砖——下面竟藏着一个铜匣!
我迅速把铜匣塞进口袋,若无其事地跟上大家的步伐。
参观结束后,小林带我们去了石祠后面的郭氏墓遗址,那里只剩下一个土丘和几块残碑。
下山时已是中午,小林推荐了山下的"孝里人家"农家乐。
我们点了当地特色的孝里米粉、山鸡蛋炒香椿和泉水鲤鱼。
米粉细滑爽口,配上特制的酱料,让人食欲大开。
"小林,孝堂山有什么传说吗?"席间,老邻居装作随意地问道。
小林喝了口啤酒:"最有名的就是'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
说是汉代郭巨家贫,为了奉养母亲,决定埋掉儿子节省口粮。
挖坑时却意外发现一坛黄金,上书'天赐孝子郭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张听得直摇头:"这也太残忍了。
"
"孝道思想的体现罢了,"小林笑道,"不过民间还有个传说,说郭家其实是大族,那坛黄金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宝藏藏在孝堂山某处,等待有缘人发现。
"
我和老邻居交换了一个眼神。
饭后,我们婉拒了小林继续导游的好意,说要自己逛逛。
回到旅馆,我立刻拿出那个铜匣。
铜匣约巴掌大小,表面布满绿锈,但锁扣完好。
老邻居用随身工具小心打开,里面是一张对折的丝绢,已经发黄变脆,但上面的墨迹依然清晰可辨。
"这是..."老邻居屏住呼吸,"一张地图!"
丝绢上画着山川地形和一些标记,但只有左半部分,右半边像是被故意撕去的。
图上方题有"孝山藏金图"五个篆字。
"孝堂山藏宝图?"老张瞪大眼睛,"真有宝藏啊?"
老邻居仔细研究地图:"这丝绢确实是汉代的工艺,墨色也符合当时的特征。
看这地形,应该就是孝堂山一带,但..."
"但只有半张,"我接上他的话,"另外半张可能在别处。
"
我们正研究着,老张突然示意我们安静,快步走到窗边,悄悄掀起窗帘一角:"有人盯着我们。
"
我凑过去看,只见街对面站着两个陌生男子,时不时往我们旅馆张望。
其中一个穿着摄影背心,像是游客,但眼神鬼祟。
"从上山时就感觉有人跟踪,"老张低声道,"那个小林也有点可疑,太热情了。
"
老邻居把地图收好:"不管怎样,我们得先弄清楚这半张地图的含义。
如果真有另外半张,很可能还在孝堂山附近。
"
我们决定下午分头行动。
老邻居去镇上的文化站查阅地方志;老张假装游客四处闲逛,摸清跟踪者的底细;我则去找当地老人打听孝堂山的传说。
文化站位于镇中心的一座老院子里。
我查阅了几本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