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苦涩的“和平”与“刀刺在背的怒火(2/3)
心理安慰——不是我们不行,是敌人太狡猾,家贼太可恶!
它为未来的复仇埋下了伏笔:既然失败是“非战之罪”,是被“内部敌人”出卖的结果,那么,只要清除了这些“叛徒”,团结起来,德国就一定能重新崛起,洗刷耻辱,夺回失去的一切!
这个“刀刺在背”的谎言,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它的背后,有着强大的推手——以兴登堡、鲁登道夫为首的旧军方大佬们。
这俩“战神”,明明是他们在1918年秋天判断战局无望,主动要求新政府去谈停战的(甩锅嘛,前面讲过)。
可到了战后,他们摇身一变,在国会调查委员会上“作证”,公开暗示甚至明说,是后方的动荡和“某些势力”的破坏导致了前线的崩溃。
这操作,简直绝了!就像一个外科医生,明明是自己手术失误导致病人死亡,却反过来指责病人家属在手术室外吵闹,影响了他发挥。
有了军方大佬的“权威认证”,再加上右翼保守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团体(比如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纳粹党)的大力宣传,“刀刺在背”的说法就像病毒一样,迅速感染了德国社会,特别是那些对魏玛共和国不满的阶层(旧贵族、旧官僚、部分中产阶级、退伍军人等)。
它极大地毒化了德国的政治空气,让刚刚诞生的魏玛民主体制从一开始就背负着“卖国”的原罪,步履维艰。
魏玛共和国:在凡尔赛阴影下的挣扎
说起魏玛共和国(1919-1933),那真是德国历史上的一段“苦情戏”。
这个德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可以说从娘胎里就带着病——它是在战败的废墟上、在凡尔赛条约的重压下、在“刀刺在背”的谎言中诞生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它的日子有多难呢?
经济上:战争掏空了国库,凡尔赛的巨额赔款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还债(也为了耍赖),政府疯狂印钞票,结果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通货膨胀。
1923年,马克成了废纸,一美元能换几万亿马克,老百姓一辈子的积蓄瞬间化为乌有,社会秩序濒临崩溃。
法国和比利时还趁你病要你命,以德国拖欠赔款为由,派兵占领了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直接抢煤抢工厂,进一步打击了德国经济。
政治上:极左的共产党想搞苏维埃革命,三天两头暴动;极右的民族主义者和旧军人势力则想推翻共和,恢复帝制或者搞独裁,暗杀、政变(比如1920年的卡普政变、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搞的啤酒馆政变)层出不穷。
签了停战协定的埃尔茨贝格被暗杀了,积极履行凡尔赛条约(比如主张和解政策)的外长拉特瑙(还是个犹太人)也被暗杀了。
整个国家就像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右互搏,不得安宁。
社会上:战败的屈辱感、经济的困苦、政治的动荡,让整个社会充满了怨气、戾气和不安全感。
人们渴望秩序,渴望强人,渴望那个能带领德国走出困境、洗刷耻辱的“救世主”。
这种环境,简直就是为希特勒这样的极端分子量身定做的舞台啊!
当然,《凡尔赛和约》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局限于德国。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