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苦涩的“和平”与“刀刺在背的怒火(3/3)
感觉自己被耍了!意大利人觉得自己在一战里也死了不少人,结果分赃的时候,英法美没把之前私下许诺的(比如阜姆港等)都给它。
国内民族主义者气坏了,高呼这是“被肢解的胜利”。
这种被盟友“背叛”的感觉,也为后来墨索里尼煽动民族情绪、建立法西斯政权提供了土壤。
你看,不患寡而患不均,分赃不均,也是要出事的。
日本:小算盘得逞,但感觉被歧视。
日本在和会上成功地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弄到了手(这直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按下不表),但在提出“种族平等”条款(希望在国联盟约里加一句,承认各人种一律平等)时,遭到了英美澳等国的反对而流产。
这让日本觉得,虽然跻身列强了,但在白人主导的世界里,还是被当成二等公民。
这种被歧视感,也刺激了日本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让他们觉得“既然你们不带我玩,那我就自己在亚洲搞一套”。
国际联盟:群主跑路,成了摆设。
威尔逊总统费尽心力搞出来的国联,结果美国自己没加入,成了个笑话。
国联没有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强制执行力,面对大国侵略(比如后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基本上只能动动嘴皮子,发几份谴责声明,一点用都没有。
成了个“纸老虎”,或者说,“清谈馆”。
法国:报了仇,但更害怕了。
法国虽然狠狠地羞辱和削弱了德国,但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他们始终担心德国会复兴、会报复(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对的)。
这种深层的不安全感,使得法国在战后采取了一系列僵硬、保守甚至带有侵略性的政策(比如强硬索要赔款、占领鲁尔区),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所以你看,《凡尔赛和约》这场旨在“缔造和平”的盛会,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它没有真正解决导致一战的根本矛盾,反而因为分赃不均、强加罪责、无视现实,制造了更多、更深的矛盾和仇恨。
它像一个蹩脚的医生,试图用几张写满苛刻条款的“药方”去治疗一个重病的欧洲,结果却开错了药,加重了病情,埋下了致命的“癌细胞”。
德国的屈辱和复仇渴望、意大利的愤愤不平、日本的野心膨胀、国联的软弱无力、法国的不安全感……所有这些,都像是一根根引线,连接着凡尔赛埋下的那颗巨大的“定时炸弹”。
这颗炸弹的倒计时,在1919年凡尔赛宫镜厅的签字仪式上,就已经悄然启动。
接下来的二十年,世界将在经济危机(比如1929年的大萧条)、政治动荡、极端主义崛起的阴影下度过。
大佬们以为的“和平”,终究只是一场“二十年的休战”。
而当休战结束,下一场更大规模、更残酷、更彻底改变世界的战争,就将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而来。
那些在凡尔赛的阴影下积蓄力量的“小人物”们,比如那个在慕尼黑啤酒馆里慷慨激昂、发誓要撕毁和约、重振德意志的奥地利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即将登上历史的中心舞台,把整个世界拖入深渊。
真正的“大戏”,帷幕正在缓缓拉开……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