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3/3)
只有这一处被突破。
?
1月5日,近日轨道,「万年风雪」号
米沙感到了一个人独居一座城市的孤独。
?
「万年风雪」号太空组合体确实有一座小城市那么大,它的体积相当于两艘巨型航空母舰,能使5000人同时在太空中生活。
当组合体处于旋转重力状态时,里面甚至有一个游泳池和一条小河流,这在当今的太空工作环境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奢侈。
但事实是,「万年风雪」号是自「和平号」以来俄罗斯航天界一贯的节俭思维的结果。
它的设计思想是:在一个构造中组合太阳系内太空探索的所有功能,这样虽一次性投资巨大,但从长远看还是十分经济的。
「万年风雪」号被西欧戏称为太空的瑞士军刀,它可以作为空间站在地球各个高度的轨道上运行,可以方便地移动到绕月球轨道,或进行行星际探索飞行。
「万年风雪」号已进行过金星和火星飞行,并探测过小行星带。
以它那巨大的体积,等于把一个研究院搬到了太空中,就太空科学研究而言,它比西欧那些数量众多但小巧玲珑的飞船具有更大的优势。
?
当「万年风雪」号准备开始前往木星的为期三年的航行时,战争爆发了。
当时它上面的100多名乘员全都返回了地面,他们大部分是空军军官,只留下了米沙一个人。
这时「万年风雪」号暴露出它的一个缺陷:在军事上它目标太大,且没有任何防御能力。
没有预见到后来太空军事化的进程,是设计者的一个失误。
战争爆发后,「万年风雪」号只能进行躲避飞行。
向外太空是不行的,在木星轨道之内,有大量的北约无人航行器,它们都体积不大,武装或非武装,每一个对「万年风雪」号都是致命的威胁。
于是,它只有航向近日空间,「万年风雪」号引以为傲的主动制冷式热屏蔽系统,使它可以比目前人类的任何太空航行器都更接近太阳。
现在「万年风雪」号已到达水星轨道,距太阳5000万公里,距地球一亿公里。
?
虽然「万年风雪」号上的大部分舱室已经关闭,但留给米沙的空间仍大得惊人。
透过广阔的透明穹顶,比地球上看去大三倍的太阳照耀着,可以清楚地看到太阳表面的耀斑和紫色日冕中绮丽的日珥,有时甚至可以看到光球表面因对流而产生的米粒组织。
这里的宁静是虚假的,外面,太阳抛出的粒子流和射电波的狂风巨浪在呼啸,「万年风雪」号就是这动荡海洋中漂浮的一粒小小的种子。
?
一束如游丝般的电波把米沙同地球连接起来,也把那遥远世界的忧虑带给了他。
他刚刚得知,莫斯科近郊的控制中心已被巡航导弹摧毁,对「万年风雪」号的控制转由设在萨马拉的第二控制中心执行。
他每隔五个小时接收一份从地球传来的战争新闻,每到这时,他就想起了父亲。
?
1月5日,俄罗斯军队总参谋部
米哈伊尔·谢米扬诺维奇·列夫森科元帅觉得自己面对着一堵墙,他面前实际是一面平放的莫斯科战区全息战场地图。
而以前当他面对挂在墙上的宽大的纸质地图时,却能看到广阔而深邃的空间。
不管怎样,他还是喜欢传统的地图。
记不清有多少次,要找的位置在地图的最下方,他和参谋们只好趴在地上看,现在想起来让他微微一笑。
他又想起多次演习前,在野战帐篷中用透明胶带把刚发下来的作战地图拼贴起来,他总贴不好,倒是第一次随他看演习的儿子一上手就比他贴得好……发现自己又想起儿子时,他警觉地打住了思绪。
?
作战室中只有他和西部集群司令两人,后者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他们凝神盯着全息地图上方变幻的烟团,仿佛那就是严峻的战局。
?
西部集群司令说:「北约在斯摩棱斯克一线的兵力已达75个师,攻击正面有100公里宽,已多处突破。
」?
「东线呢?」列夫森科元帅问。
?
「第11集团军的大部也倒向右翼,这您是知道的。
右翼军队的兵力已达24个师,但他们对雅罗斯拉夫尔的攻击仍然是试探性的。
」?
地面的一次爆炸把微微的震动传了下来,作战室里充满了随着顶板上的挂灯而轻轻摇晃的影子。
?
「现在,已有人谈论退守莫斯科,凭借城市外围建筑和工事进行巷战了,像70多年前一样。
」?
「胡说八道!我们一旦从西线收缩,北约就可能从北部迂回,在加里宁格勒同右翼军队会合,莫斯科将不战自乱。
下步作战方针,第一是反击,第二是反击,第三还是反击。
」?
西部集群司令叹了一口气,无言地看着地图。
?
列夫森科元帅接着说:「我知道西线力量不够,准备从东线抽调一个集团军加强西线。
」?
「什么?现在的雅罗斯拉夫尔防守已经很难了。
」?
列夫森科元帅笑了笑,「现在相当多指挥官的误区,就是只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严峻的形势让我们钻进去出不来了。
从目前的态势看,你认为右翼军队没有力量攻下雅罗斯拉夫尔吗?」?
「我认为不是,像第14集团军这样的精锐部队,集中了如此密集的装甲和低空攻击力量,在没有遭受太大损失的情况下,一天推进还不到15公里,显然是有意放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