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燕王抉择,风起东瀛(2/3)
,但其民悍勇,若能收服,必是一支强兵。
弊者,在于‘海’之一字。
我北方将士,多习陆战,于水战、于航海,皆是门外汉。
且劳师远征,粮草补给,乃是天大的难题。
”
朱棣点了点头,朱能所言,皆是老臣谋国之论。
他将目光投向了始终沉默不语的道衍。
道衍和尚微微一笑,那笑容在他奇古的脸上显得有些诡异:“贫僧以为,朱将军所言之弊,皆非真弊。
所谓水战,朝廷既许诺南洋水师护航,便可从中偷师学艺,甚至收编其人为我所用。
所谓粮草,皇太孙在台湾一年便得粮六十万石,东瀛土地之丰,远胜台湾,以战养战,就地取粮,并非难事。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起来:“真正的‘弊’,只有一个字——险!”
“东瀛非安南、吕宋可比。
此去,非猛龙过江,而是蛟龙入海,搅动四方风云。
一战功成,可成海外霸主,俯瞰东亚;一朝失利,便是船毁人亡,万劫不复!此乃天授之险,亦是天授之机!就看王爷,敢不敢赌这一把!”
“赌?”朱棣霍然转身,眼中精光爆射,一股睥睨天下的霸气瞬间充斥了整个书房,“我朱棣一生,何曾怕过一个‘赌’字!父皇能从一介布衣,赌出一个大明江山。
我朱棣,为何不能在海外,赌出一个更大的乾坤!”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洪钟大吕,震得朱能与道衍二人心神激荡。
“本王要的,不止是一个东瀛国!”朱棣走到两人面前,目光灼灼,“本王要以东瀛之铁,铸我无敌之师;以东瀛之民,充我远征之军;以东瀛之港,建我遮天之舰!”
“今日,朝廷将我等藩王视为心腹之患,以海外王国为诱饵,将我们驱赶出中原。
他日,本王要让他们看看,他们赶出去的,究竟是一群摇尾乞怜的丧家之犬,还是一头挣脱了所有枷锁,再也无法被束缚的盖世凶龙!”
“本王要在这《万国舆图》之上,凡日出之处,凡潮涌之地,都插上我燕王朱棣的旗帜!要建立一个疆域之广、国力之强,丝毫不亚于大明本土的——海上帝国!”
“海上帝国”四个字,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夜空,让朱能激动得浑身颤抖,也让道衍那双古井无波的眼中,燃起了疯狂的火焰。
“贫僧,愿为王爷献上此生所学,助王爷成就万世霸业!”道衍和尚深深一揖,拜倒在地。
“末将朱能,愿为王爷前驱,刀山火海,万死不辞!”朱能单膝跪地,声如金石。
朱棣看着自己最信任的一文一武,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他的野心,终于有了可以承载的基石。
“好!”他沉声道,“既然大计已定,便刻不容缓!此事须做得滴水不漏,绝不能让京师察觉我等真实意图。
”
他转向朱能:“朱能听令!”
“末将在!”
“自明日起,你从燕山三卫的将士中,秘密挑选家无牵挂、骁勇善战的死士三千人。
不必大张旗鼓,以‘退役还乡’、‘调防轮换’等名义,分批遣散。
让他们化整为零,待命于通州、天津卫一带。
此为我等远征之核心骨干,是未来的将军、都尉!”
“遵命!”
朱棣又看向道衍:“先生,你智计过人,心思缜密。
粮草军械的储备,便交由你负责。
动用我们这些年积攒下的所有财力,通过各种商路,秘密在沿海州府采买、囤积。
记住,一切都要在暗中进行,账目要做得天衣无缝。
”
“王爷放心,此事,贫僧省得。
”
“还有,”朱棣的目光再次回到地图上,指向东南沿海,“立刻派遣最精干的探子,南下松江、泉州、广州。
本王要知道那里的海情、潮汐、风向,要知道最好的船匠在哪里,最好的水手在哪里,更要知道朝廷的南洋水师,究竟是何等实力!”
一条条命令,从朱棣口中有条不紊地发出。
他的大脑,此刻如同一台最高效、最精密的战争机器,将这盘关系到身家性命与万世基业的棋局,推演到了极致。
那个在历史上发动“靖难之役”的枭雄,此刻,已将他深谋远虑和雷厉风行的本色,展露无遗。
---
深夜,王府后宅。
燕王妃徐氏,正坐在灯下,为朱棣整理着一件即将打包的玄色常服。
她出身名门,是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的长女,自幼饱